top of page
《靈深一席談》 第 3 期
恩典工具:促使我們擁抱神的種種經歷
(Means of Grace: Openness to this Experience of God)
博亞(Ken Boa)
翻譯 :林梓鳳
神的三個位格奧秘地合一,這是合一性與多樣性的本體基礎,是溝通的基礎,也是以愛相交共融的基礎。我們有神的形象,所以基本上就是必須活在關係裏的存在物。主造我們,是要我們與永活的、有情志的、一切可見和不可見事物的主有親密的關係,這就是至善(summum bonum)。任何別的人、財產或地位都永遠不能滿足人心的渴求,因為神已經把永恆植入了我們本體內在的構造裏(傳三11)。
神有豐盛的恩典,於是邀請我們進入有榮耀的屬靈團契,就是「你們在我裏面,我也在你們裏面」(約十四20)的境界。靈命旅程的根本動力是神與人的互動協作,祂施恩先作出行動,我們回應。我們渴求甚麼事物,甚麼事物就塑造和界定我們,所以我們要祈求神施恩給予我們神聖的意向。昔日有些人的信仰充滿生命力,他們比我們先到達天上的城;他們發現和探索了恩典臨到的一些方法。這多種不同的方法是神恩惠慈愛所發榮光的許多面,不同的組合配合每個人獨特的性格,發出光輝。我在《變成祂的形象》(直譯,原著名為Conformed to His Image [Zondervan, 2001〕)一書中詳談了恩典的十二面,本文改寫自該書的導言。
天路歷程
神施恩先作出行動,而屬靈生命是人對這些行動的回應,牽涉人生所有方面,持續一生之久。人如果把信心專注於耶穌基督的生命和工作上,又回應神施恩的行動,就有這樣的屬靈生命。符合聖經的靈修是,倚靠內住的聖靈那股中介力量,叫人生每部分的取向都以基督為中心。這是一趟靈的旅程,起點是赦罪之恩和在基督裏的生命,而要繼續走下去,則要藉著信心和順服。這樣的靈修建基於現在我們與基督的關係,所以這是與基督同行的旅程,而不是走向基督的旅程。當我們還在世上,就還沒有到終點。這個旅程要到我們復活的日子才圓滿結束。到那時候,主會使我們完全成為祂的樣式。
這段與耶穌一起走的路程其實是屬靈的旅程,因為我們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來十一13)。我們一旦在基督裏,在這地球上就變成旅客和異鄉人;我們不再是地上的國民,而是變作了天上的國民(腓三20)。我們必須越來越醒覺到,地上任何幸福都沒法徹底滿足我們心裏最深的渴望,這渴望是神放在我們心裏的。
在這個短暫的旅途裏,我們途經形形色色的地域,走過青葱翠綠的草原,越過荒旱乾涸的沙漠,通過危機四伏的山區。天路歷程充滿喜樂與艱辛,快慰與苦難,有時清晰,有時迷惘,時而肯定,時而懷疑,有安慰與痛楚,有時感到親密,有時感到疏離,有盼望和絕望,有時順服,有時不信,有時充滿信心,有時猶疑不定。但是,當周圍的環境變得危險時,要記住兩個重要的事實。第一,這個旅程有其他人走過,他們在路上留下了地圖,指引我們怎麼通過前面的地域。第二,神已經使用一些屬靈資源裝備我們,祂知道我們在整個旅途上都需要這些資源。
靈修的十二面
培養屬靈生命有各種不同的途徑,不過這些其實都是一顆寶石的不同切面,整顆寶石大於各部分的總和。There are various approaches to the spiritual life, but these are really facets of a larger gem that i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
培養屬靈生命有各種不同的途徑,不過這些其實都是一顆寶石的不同切面,整顆寶石大於各部分的總和。歷世歷代敬虔的天路客走過許多靈性路徑,紛繁多樣,使人嘆為觀止。其中一些路徑是有人以勇氣和苦難開闢出來的;複雜的歷史、社會和文化節奏也與這些路徑互為影響。很不幸,大部分跟從主道的人都忽略前人留下的地勢圖,或是撕走自己不熟悉的所有部分。最常見的絆腳石是以偏概全。大家彷彿瞎子摸象,一人摸到象身,一人摸到象尾,一人摸到象腿,就說屬靈生命是那樣子的。
任何人只要研讀四福音,都會知道屬靈生命有種種微妙之處,不可能用單一的方程式或方案處理。四福音並非傳記,而是非常有選擇性地按照主題呈現基督生平的不同角度,每個角度都應該與別的角度有肯定的差異。其間,神、人協作的不同張力,人無法整齊地分類。人與基督一起、受聖靈帶領踏上旅程,這旅程裏面的互動、張力,也是無法整齊地分類。想要量化和控制是驕傲的;相反,當明智地謙卑低聲說:「還有更多,還有更多。」我們只要以開放受教的心面對靈命旅程,就必從聖經、我們遇見的人和書本中,不斷獲得新洞見。
在當今的後現代時期,人越來越渴求真摯的靈修學,以致能有意義地、實質地觸動自己的生命。根據聖經,屬靈生命是與那永活的和有情志的創造萬物主,建立救贖的關係;這樣便能滿足這深層的渴望。不過,大部分人對這個觀念的說法都是殘缺不全或片面的。我這篇短文不是要舉出一、兩條屬靈生命的途徑,而是要談及多條不同的途徑,並且指出當中每一條怎樣有助靈命成長的動態過程,作為恩典彰顯的通道。
我不是說本文所講的十二個方面窮盡了靈修的內涵,不過它們的確包括了大部分領域。我這樣分門別類,是要嘗試反映聖經真理的各個不同範疇,指出這些範疇與個人和群實際經驗的關聯。因此,有些類別植根於源遠流長的傳統(例如屬靈操練靈修學和敬虔靈修學);有些與近代的屬靈運動有關(例如換掉生命靈修學和聖靈充滿靈修學);有些只描述怎樣實際應用基督信仰的一些原則(例如典範靈修學、整全靈修學和歷程靈修學)。
十二個方面
以下是《變成祂的形象》(Conformed to His Image) 一書討論過的12個方面。1
1. 關係靈修學〈Relational Spirituality〉:完全地愛神,正確地愛自己,憐憫地愛別人
神是三個位格的相交共融,關係是其本質。祂是與我們建立個人關係的發起人,而我們的崇高和神聖的呼召,就是回應神愛的主動。我們要完全地愛神,藉此發現自己是誰、屬於誰,因為我們漸漸像神看我們那樣看自己。這樣我們就能有安全感,能以別人為中心,而非自我中心;這個轉變使我們能夠作施予者,而不是攫取者。
主啊,但願我從心底裏愛祢。擁抱在基督裏新造的我之種種事實。祢的恩典住在我裏面,不斷湧流,但願我憑這恩典去愛人、服事人。
2. 典範轉移靈修學 (Paradigm Spirituality):培養永恆的觀點,拋棄今生的觀點
這個靈修途徑著重指出今生的價值系統與永恆的價值系統差別極大,強調人不可再沿用社會文化的眼光看人生,要轉移至用聖經的方式看人生,這是一個典範轉移。如果我們體驗過自己是必死的,這個經驗就能幫助我們不再把盼望寄託於看得見的東西,轉而寄託於看不見的東西,並且醒覺到目前的機會多麼可貴。我們的各種前設決定我們的觀點,觀點決定我們排列事情的優先次序,優先次序決定我們的行為。
主啊,但願我珍惜和渴求祢那超凡恩典的豐盛。縱使世界宣稱一些東西很重要,但願我能抗拒這些東西的誘惑。
3. 屬靈操練靈修學 (Disciplined Spirituality):實踐各種源遠流長的操練
近來信徒重新注意各種古典的屬靈生命操練。這個途徑強調各種操練的好處,同時承認人既要徹底倚靠神,也要自己操練,兩方面必須平衡。個人操練表示人順服神,也是一種信仰上的應用。
主啊,我願意實踐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屬靈操練,求祢藉此轉化我;並賜我智慧,讓我知道這些操練是轉化生命的恩典工具,而不是目的。
4. 換掉生命靈修學 (Exchanged Life Spirituality):掌握我們在基督裏的真正身份
上世紀興起了一個著重經驗,以信徒在基督裏的新身份為基礎。我們與基督一同釘十字架,一同復活(羅六;加二20),意味著我們已經交出舊的生命,換來了基督的生命。這個靈修取向是從行為轉向恩典,從律法主義轉向自由,因為這個途徑的焦點是承認基督的生命就是我們的生命。
主啊,求祢賜我智慧和啟示的靈,使我真正認識祢,使我能在基督的生命裏發現我的真正生命。
5. 動機靈修學 (Motivated Spirituality):聖經提及的激勵和獎賞
人都是由安全感、重要性及滿足感所推動,但是一般人到錯誤的地方尋求滿足。這個靈修途徑強調人要作一個選擇:要寄望基督而不是世界去滿足自己的需要。我們從研究聖經得知,聖經提出一些推動人的因素,包括畏懼、愛與感謝、獎賞、身份、目標與盼望,以及對神的渴望。我們要做的是,別讓世界說成重要的因素推動自己,而是受神宣佈為重要的因素所推動。
主啊,求祢使我能渴慕祢的應許,愛慕祢的命令。
6. 敬虔靈修學 (Devotional Spirituality):與神相愛
愛神的關鍵何在?怎樣才可以與祂的關係越來越親密?這個途徑探索「以神為樂」和「信靠神」是甚麼意思。我們最愛和最仰慕甚麼,自己也逐漸變得像甚麼。尋求神的喜悅超過尋求自己的喜悅,我們才會最滿足。
主啊,但願祢成為我的至愛,使我珍惜與祢的親密關係,而不是珍惜暫存世界的虛假承諾。
7. 整全生命靈修學 (Holistic Spirituality):生命每個部份都在基督的主權下
人很容易把基督信仰當作人生的一個組成部份,與其他部份相提並論,例如家庭、工作和財政等等。這樣的分割是把屬世和屬靈的生活截然二分。聖經的看法不是這樣。聖經要我們將基督的主權應用到人生每個範圍之內,要我們知道,甚至是人生裏最平凡的部份也可以表達我們裏面基督的生命。
主啊,我決意以基督的生命為中心去生活,我人生的每個部份都在基督的主權下。
8. 歷程靈修學 (Process Spirituality):分辨做人與做事、歷程與成果
在我們的文化裏,我們越來越傾向要「做事」,而不是「做人」。世界告訴我們成就和功績決定我們的身份,但是聖經教導,我們要做甚麼事,應該取決於我們在基督裏的身份。成長的動向是「從內而外」,而不是「由外而內」的。這個靈修途徑思考怎樣才算是忠於生命的歷程,而不把生命看作一個一個的成果。這個途徑也著重活住在基督裏的生命,以及怎樣感受祂的臨在。
主啊,我邀請祢藉著我活出祢的生命,而不是我嘗試為祢做事。求祢賜我恩典,使我能這樣邀請祢,使我能憑這個恩典而活。
9. 聖靈充滿靈修學 (Spirit-Filled Spirituality):靠聖靈的能力行事為人
靈恩派與非靈恩派對屬靈恩賜看法有別,但是他們都認同,一向以來基督信徒有點忽視了聖靈的角色,而聖靈其實是屬靈生命的核心動力。聖靈的角色近來才得到重視。這個靈修途徑思考怎樣活出聖靈的愛、智慧與能力,並且強調,根據聖經,聖靈是有位格的臨在,而不只是一股力量。
主啊,願我的心思意念專注於聖靈,行事為人都倚靠聖靈,與聖靈契合。
10. 爭戰靈修學 (Warfare Spirituality):對抗世界、肉體和魔鬼
沒有基督徒能免疫於屬靈戰爭。聖經清楚地教導和闡明了屬靈戰爭是真實的,這場戰爭牽涉三個戰線,就是世界、肉體和魔鬼。世界的系統和魔鬼的系統在信徒以外,但是世界和魔鬼引誘肉體,給肉體機會;肉體就是信徒犯罪的領域。這個靈修途徑依據聖經去發展策略,處理這些靈命成長的障礙。
主啊,靠祢的恩典,我披戴祢賜下的屬靈軍裝,使我可以靠祢的能力與世界、肉體和魔鬼戰鬥。
11. 培育靈修學 (Nurturing Spirituality):傳福音和作門徒的生活方式
神給信徒最高的事奉呼召,就是使別人活出基督的生命,做法是向不認識基督的人傳福音,和教化已經認識基督的人。這個靈修途徑的重點,是要發展出關於作門徒和佈道的哲學,並且視教化和佈道為一種生活方式。生活化的門徒訓練和佈道最能有效和實際地,幫助在我們影響力範圍內的未信者和信徒。
主啊,我仰望祢賜能力給我去效法基督,並且使別人也效法祂。
12. 群體靈修學 (Corporate Spirituality):互相鼓勵,彼此問責,一同敬拜
信主是個人的事,但成長是群體的事。群體是個有意義的環境,讓我們互相鼓勵,彼此問責,一同敬拜,這是靈命成熟所必需的,因為這樣我們才能以他人為中心,使用屬靈恩賜彼此建立。這個靈修途徑強調人需要群體,說明群體所帶來的挑戰,提出怎樣創造群體,強調教會的本質和目標,著重靈魂關顧、僕人領袖、互相問責,以及信徒的更新。
主啊,我是基督的身體裏一個活著的肢體,求祢賜下聖徒相交的恩典,帶來生命的轉化。
異曲同工
約略看過這十二個屬靈生命的途徑之後,我們會發覺自己與別人殊不一樣。你一路讀來,肯定認為一些途徑比其他途徑吸引。你大概認為某些途徑對你來說十分困難,但是你的一些朋友會比較容易跟著做。有些途徑可能是你不熟悉的,你可能沒有遇過有人教導或實踐那些途徑。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二至十四章美好妙地指出,基督的身體有各個不同的肢體,卻組成一個合一的整體,每個肢體展現不同的恩賜,有不同的服事。我們各有分別,需要別人才能成長為成熟的人,充分發揮身體的功能;這原是美事。身體裏缺了某些部份,其他任任何一個部份都不能完整。
每個人有獨特的性情和景況,所以我們如果不覺得某些靈修途徑吸引,這是很正常的。知道這一點,使人鬆一口氣。因此《變成祂的形象》一書有一個附錄,題為「多元化的需要」(“The Need for Diversity”),詳細討論人性情和景況的差異。這個附錄指出,有些人是外向的,總是不能獨處;有些人則總是喜歡獨處。有些人作決定時仔細研究考慮;有些人則見機行事,可以迅速行動,幾乎靠本能前進。有些朋友說我們過分強調思考,不看重感覺;又或者,朋友說我們太重感覺,不重思考。我們怎樣實踐靈修的不同方式,反映出我們性情上的許多差異。
我們不該因為我們有所不同而羞愧。我們看見神在古代、中世紀和現代教會,使用性格各異的人,這是《變成祂的形象》另一個附錄「我們傳統的豐富」(“The Richness of Our Heritage”)的焦點。魯益師〈C.S. Lewis〉說喜歡看神學讀物多於看靈修書;有些偉大的知識分子,像加爾文和阿奎那,一向被算為神的子民。馬丁路德有一套做法,他的朋友兼同工墨蘭頓(Philipp Melanchthon)有另一套做法作為平衡。法蘭西斯(Francis of Assisi)與屈梭多模(John Chrysostom)均呼籲教會改變,但兩人提出的改變大不相同。
基督信仰的其中一個獨特真理是:神的恩典充滿動力,能克服神與人之間在靈性和道德方面的疏離。人是通過信心並靠著恩典在基督裏得救,成聖也是通過信心並靠著恩典逐漸轉化。神出於愛而作出主動,用各式各樣資源裝備了我們,我們需要用這些資源來捉緊祂那轉化生命的恩典。
註釋:
1. 書中對這種種有益的靈修途徑只能有限而粗略地討論,不過我嘗試擷取每一個的重心。要探索靈命塑造的廣闊領域還有許多方法,也有大量有用的資源,以下是其中一小部份:Simon Chan, Spiritual Theology;Richard J. Foster, Streams of Living Water(中譯本:傅士德著,袁達志譯:《屬靈傳統禮讚》。香港:天道書樓,2001。);Alister E. McGrath, Christian Spirituality(麥格夫著,趙崇明譯:《基督教靈修學》。香港:基道出版社,2004。);Michael Downey, Understanding Christian Spirituality;Rowan Williams, Christian Spirituality;Allan H. Sager, Gospel-Centered Spirituality;Benedict J. Groeschel, Spiritual Passages(葛羅謝爾著,張令喜、沈映志譯:《煉淨、光明、合一:靈性成長的心理學》。台北:光啟,2006。);M. Robert Mulholland, Jr., Invitation to a Journey;Gary Thomas, Sacred Pathways(加里.托馬斯著,陳永財譯:《與神相遇:認識親近神的心靈路徑》。香港:基道出版社,2007);Bruce Demarest, Satisfy Your Soul;James Houston, The Transforming Power of Prayer;Kenneth Leech, Experiencing God。
推介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