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在生命幽谷中,和你聆聽和對話——靈修交談(Spiritual Conversation)於團契生活中的實踐 - 賴玉芳(靈修神學講師)

逃犯條例的修訂,和新冠狀病毒的爆發,使香港社會陷入無以復加的撕裂、焦慮、不安和鬱悶之中。「2019精神健康月」籌備委員會委託香港中文大學的調查顯示,港人的精神健康指數創下歷年調查新低,過半受訪者的精神健康均處於不合格水平,情況令人擔憂。

 

精神健康與我們對現況和未來的憂慮、恐懼、不安、無助和無力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筆者相信,這一年,教會內不少的羊群亦陷於這樣的負面情緒之中,並且迷失在「神在哪裡?」的疑惑煎熬中。弟兄姊妹的精神和靈性狀況若是如此,教會的牧養出路在哪裡?軟弱中的我們,需要的又是甚麼恩典?於本文中,筆者將提出,在生命幽谷中行走,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彼此聆聽、樂意與生命對話的團契生活。教會牧養的出路與更新亦可能在於此。

我們是互相倚靠的生存體

讓我們不要忘記,人是「我們」的生物,是社群性的動物。17世紀英國詩人約翰‧鄧恩 (John Donne)有一名言:「人非孤島,無人可以自全。」意即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擺脫社會關係之親密。我們都是緊密關連,彼此互為依存,沒有人能獨自一人活得精彩,也沒有人可以真正的置身事外,撇開他人的責任。論到教會群體,使徒保羅教導我們,門徒屬基督如肢體屬身子,我們同屬一個身體,彼此相屬;因此,我們總要彼此相顧。(林前十二12-27)

 

潘霍華在其經典著作《團契生活》中指出:「在本性上,人是社群性的,注定了要彼此倚靠,注定了要靠賴他者而活⋯⋯這是上帝的心意。」1他更提醒我們,惟有在彼此服侍的關係中,我們才能跨越自己,和經歷不被自己囚禁的自由。 因此,信徒渴望彼此相見,並不是羞恥的事;有形的團契生活是神賜的恩典,是在孤寂中「三一上帝肉身臨在的一個恩典記號」。2故此,在生命幽谷中蹣跚前行時,讓我們緊記,我們不但需要尋求能獨自背負生命重擔的恩典,也當祈求神賜予團契生活,讓我與弟兄姊妹能連結起來,在患難中,學習在基督裡彼此依存、相顧和服侍。這樣,我們才能結合成有力的生存體,跨越自身的憂慮、恐懼、不安、無助和無力,讓生命的力量、勇氣和視力得以復甦,能走出生命的幽谷。3

共建「聆聽與生命對話」的團契生活

怎樣的團契生活模式,才能促進我們彼此依存、相顧和服侍的關係呢?多年「屬靈導引」(Spiritual Direction)的牧靈經驗,筆者深深體會導引中所重視「默觀聆聽」的實踐,實在是一種充滿恩寵的靈修交談方式(Spiritual Conversation),它能幫助人彼此連結、也與神連結。筆者認為,這一種交談的態度與方式可應用於團契生活之中,成為弟兄姊妹彼此服侍、心靈連結、同行陪伴的一種團契模式 。

 

默觀聆聽(Contemplative Listening)是一種藉著深度的聆聽和對話,並禱告的心懷,讓他人言說生命(Listening another into speech)的服侍。這聆聽是一種全人的臨在、完全的專注、傾聽生命的陪伴。默觀聆聽的服侍,不為他人提供聖經或神學教導、心理輔導或是道德指引,乃是單純地為對方提供「與自己對話」的空間,在持續愛的注視與不強加判斷和操控的默觀態度中4,幫助他人傾聽自己和自身種種的人性經驗,以讓他們與自己對話,也與生活經驗底下一個更真實的自己結連,並且進入心靈和各種生活經驗之中尋覓神的微聲。

 

亦即是說,默觀聆聽,邀請我們以聆聽的謙遜方式與他人同行,並願意與生命中許多無法理解和深奧難懂的事和人同存。這如愛倫.沃福特(Alan D. Wolfelt)在其著作《見證幽谷之路》中所言:「陪伴是保持靜止,而非急著向前行;是對心靈保持敬意、用心傾聽,而非用腦分析;是發現沉默的奧妙,而非用言語填滿每一個痛苦的片刻;是見證他人的苦難歷程,而非評論或指引這些苦難;是敬重失序與混亂,而非強加秩序與邏輯;是與另一個人一起進入心靈的荒漠,而非肩負尋找出路的責任。陪伴是表達想了解的心意,而非表現專業。」5

 

聆聽有時勝於教導或解難。因為當人能獲得愛的注視和言說的空間,並在其中自由地言說自身種種的經驗之時,他不單在說話,更是在聆聽自己生命的聲音,以及梳理和反省那個經歷。這言說的過程,一方面讓對方獲得被聆聽、被明白、被關注的心靈滋養,也同時幫助他梳理混亂的思緒和抒解抑壓的情緒,並且把零零碎碎的自己重整過來,發現那些自己從未認識過的想法、感受、渴望和需要。這深度的自我發現,不但能引導他人以一種嶄新的角度來詮釋自己的經歷,和澄清問題、感覺和決定,更是在幫助他發掘出新的思維方式、新的可能性,和新的力量去面對生命的邀請與挑戰。總的來說,默觀聆聽,雖純樸謙遜,卻是一種充滿治癒和創造力的交談方式。筆者深信,若我們願意以這種交談的態度與方式,成為團契生活的一種表達,信徒將更能在彼此服侍的關係中,體驗有形的團契生活是「三一上帝肉身臨在的一個恩典記號」。6

讓團契生活成為尋找神的靈修生活

在生命幽谷中,我們不但要聆聽自己生命的聲音,更是需要尋找神向我們發出的微聲。屬靈團契的契合,亦應在乎這一個願望和需要——幫助各成員聆聽、辦別和跟隨神的引導,以活出以神為中心的人生。信徒團契彼此依存、相顧和服侍的標記和意義亦在於此。7

 

今天,我們可能都在尋問:「神,祢在哪裡?」、「如何聽得見神的聲音?」聖經鼓勵我們:「其實,祂離我們每人並不遠,因為我們生活、行動、存在,都在祂內。」(徒十七27-28)亦即是說,神常與我們同在,臨在於我們的生活經驗之內、之間,並一直與我們同行。這真理亦構成了我們在生活經驗之中尋找神的基礎。耶穌會始創人依納爵(Ignatius of Loyola)認為神每時每刻都在萬事萬物中引導我們,並且藉著各種生活經驗來塑造我們的生命;惟挑戰在於我們有沒有足夠的信心、意識和專注去尋覓祂和明辨祂的邀請。對他而言,要找到神,方法在於培養對神的信心和靈敏度,相信和敏銳於神在各種生活經驗之中的臨在與引領。

 

默觀聆聽和對話,就是幫助信徒在默觀禱告的氛圍中,為彼此提供言說的空間,藉言說生活經驗,幫助他人回顧及察省生活中的各種點滴,以及發現內心深處的情感動向,從而看見更多經驗中的具體細節,在生活之內和之間更意識到神的臨在與同行、或是更敏銳於聖靈在內心之攪動,或是尋獲一個更明亮的視力,以致找到神。若我們相信「我們生活、行動、存在,都在祂內」,那麼每一次言說生命的過程,都是在揭示和辨明神在我們生活之中的工作與邀請。亦即是說,彼此聆聽、樂意與生命對話的團契生活方式,使弟兄姊妹的相聚和服侍,成為聆聽、辨別和活出以神心意的靈修生活。教會靈性牧養的出路與契機亦可能在於此。

 

總結

默觀聆聽與對話,這一種靈修交談的實踐,殊不簡單。它不只是人與人之間一種聆聽與交談的態度與方式,更是一種默觀、省察和辨別的屬靈操練。只有多加操練,才能於具體的實踐中體會其奧妙。為幫助大家於團契生活中踐行,筆者在此附上有關之理念與實踐指引,盼望成為一點的幫助。

1 潘霍華著,鄧肇明譯:《團契生活》(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9),139。

2 同上。 

3 同上,5。

4 Walter J. Burghardit, “Contemplation: A Long Loving Look at the Real,” Church  (Winter 1989), 14.

5 愛倫. 沃福特著,章惠安譯:《見證幽谷之路­­­­——悲傷輔導助人者的心靈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2012),29。

6 《團契生活》,5。

7 Rose Mary Dougherty, Group Spiritual Direction : Community for Discernment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95), 7.   

 

靈修交談的理念與實踐指引
靈修交談(Spiritual Conversation)的理念與實踐指引 - 賴玉芳(靈修神學講師)

1. 靈修交談的實踐建基於:

 

  • 一個信念:屬靈團契的相聚和契合,在乎一個共同的渴望和需要,就是在信仰路上,我們都渴望能聆聽、追求、明暸、回應,和遵行神的旨意;在尋找到神的旅途上,我們每一位都需要弟兄姊妹的同行,並且「我」也可以成為他人的支持。

  • 一份相信:當我們相聚時,神的靈是信實地臨在於我們之間,並且在我們當中活躍地運行和工作,為的是引導我們看見祂,行在祂的旨意中。

  • 一份信任:所有組員都擁同樣的渴望,就是尋求神和遵行神的旨意,並且樂意與「我」同行。

  • 一份服侍:放下自身的需要,樂意藉「默觀聆聽」的服侍,幫助組員傾聽自己的故事和經驗,讓他們更深度的看見自己,並發現神在他們生命中的工作和引導。

 

2. 在小組交談的實踐中,每一位組員都必須承諾:

 

  • 委身於一份與神真誠、坦白和開放的關係。

  • 全心全神地臨在於整個交談的過程之中,以默觀聆聽和祈禱的心懷與他人同行,並作回饋。

  • 樂意將自己的屬靈旅程和經歷,慷慨地與他人分享,為的是造就自己和他人。

3. 在靈修交談的小組中,我們用這簡單的模式來進行 :

 

  • 引言及預備(約10分鐘):協調者帶出是次小組分享的主題,或以經文默想、意識省察等的禱告作為心神的預備。

  • 等待分享:以靜默作為邀請,等待第一位組員開始分享。

  • 第一位組員分享(約5-10分鐘):小組以默觀聆聽的態度和祈禱的心懷,去聆聽,不打岔,不打斷。

  • 靜默(約1分鐘):在靜默中回顧經驗,默觀自己,也除去內心的偏見及慣性作回應的方式。將這時間交給神,讓神在我們內心工作,讓我們的提問從聖靈的引導而來。

  • 第一位組員回饋發問

  • 第二位組員回饋發問

  • 靜默(約1分鐘):在靜默中留心神在我們內心的工作,也讓分享者的回應是從聖靈的觸動而來。

  • 分享者回應(約5分鐘)

  • 靜默(約1分鐘):在靜默中為分享者禱告,並等待第二位組員分享。

  • 重複以上的模式,直至小組時間完結前約5-10分鐘。

  • 總結:協調者帶領總結。以靜默,或讓每位組員以一句說話作為總結也可。

 

4. 參與小組靈修交談的操練,我們需緊記以下的事宜:
 

4.1 給予言說的空間

  • 專心地聆聽,讓交談之間留有靜默的空間,讓對方有寬裕的時間與空間去省察和言說。

  • 敞開心扉去聆聽,並節制你的回應。學習何時發言、何時靜默。

  • 避免進行教導、討論、辯論或解難。

  • 在每一小組中,我們將有一位充當協調的組員,他/她既幫助時間管理,也在起始階段時,確保小組在禱告及聆聽的氛圍下進行。

 

4.2 回饋發問旨在幫助分享者更仔細述說他/她的實在經驗,例如:

  • 這似乎對你很重要。可否多說一些當時發生了什麼事?

  • 當這發生時,你内心有何情感反應?

  • 你說感到「沮喪 」或「快樂」,這於你是什麼的意思?可否再多說一點?

  • 在這個經驗中,你體驗到神的臨在和引導嗎?

  • 你有沒有告訴神,你對祂的期望,或是你的需要和感受?

4.3 尊重彼此的生命故事和生活經驗

  • 接受彼此之間也許存有的不同 : 不同的性格、人生經驗、神學觀點、世界觀等。

  • 嚴守保密原則。

  • 個人分享的深度與開放度,可與相關的題目與彼此間的信任度相符。

  • 嚴守時間,尊重分享的時間及其中的流程。

  • 只說你真正所想及所感受的。無論對自己及他人也應保持真誠與真實。

參考資料:

  • Contemplative Fire: Living from the Centre, www. contemplativefire. ca.

  • Rose Mary Dougherty, Group Spiritual Direction: Community for Discernment, p35-55

  • 蔣賴玉芳:〈屬靈導引 : 在神親自的導引中作牧養〉《中宣通訊》第176期(2018年3-4月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