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真實自我(Real Self)與靈命培育
著名人文心理學家羅傑斯(Carl Rogers)提出「真實自我」(Real Self)和「理想自我」(Ideal Self)的觀念,前者指到一個人自己的真實狀況,後者則指到一個人渴望達致的理想;羅傑斯認為一個人越能正確意識到自己的真實自我,而這個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又越是一致,人的心理便會越為健康;相反,若果理想自我不切實際,或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的差距很大,就會令人感到困惑,甚至帶來心理問題。[1]
靈命培育是一個讓個人生命邁向成熟的旅程;旅程的起始點由認識自己開始,瞭解上主在個人身上獨特的創造恩賜,然後靠恩典邁向整全靈性生命的建立。[2] 在上主的恩典和大愛裡,人可以學習面對自己的不完美,對自己的真實自我有更深入瞭解和接納,拉近真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不但屬靈生命成長,更可以有更健康的心理。
只是,文化差距是我們需要留意的;對於華人來說,何謂「真實自我」呢?有華人的心理學研究發現,華人對真實自我的看法有異於西方人,西方人的真實自我乃由自主動機驅動,而華人的真實自我則由關係要求驅動;簡言之,「關係」對建立華人的真實自我有重要的影響。那麼,這研究對華人的靈命培育又會帶來甚麼啟迪?本文嘗試略作探討。
華人心理學有關「真實自我」的研究
梁燕芳、謝天在〈東西方文化下的真實自我研究:一種關係的視角〉[3] 一文中指出,西方人追求自我價值實現,個體傾向根據自己內心需求、動機去判斷自己是否感受到「真實」;但華人在滿足自己需求的同時,亦會考量到關係情境的需要,在顧及關係和諧的同時,恰當地表達個人需要,這才更符合華人做「真實自己」的標準。那就是說,對華人而言,「自我」不只是關乎個體,環繞著個人的關係網亦是「自我」的一部分。中國社會學家費孝通很早以前就提出華人文化的「差序格局」:華人的「自我」,尤如石頭投到水面上產生的一圈圈波紋,以自身為核心,在不同處境下延展向外,形成關係聯結;在華人社會文化裡,關係的存在和維繫早已內化成為自我認知的一部分。[4] 那就是說,對華人來說,真實自我的構建,不只在乎於內在個人動機和需要,外在關係亦佔有重要位置;相對於西方文化的「獨立自我」,華人文化的「真實自我」更傾向於「關係自我」。
傳統的儒家思想,正好將華人文化的「關係自我」活現出來。在以「仁、義、禮」為基礎建立的人倫裡,華人的「關係自我」很多時會因應情境和關係而調節其外在行為表現;所以,即使個人內在想法與外在人際表現不一致,華人也不一定會感到不真實,反而會因為外在表現符合了關係角色的身份,個人對「關係自我」更為確定!並且,關係網絡中他者的正面回應,會更進一步確立這「關係自我」,讓華人感到自己活得很「真實」。
毫無疑問,華人文化的「關係自我」傾向藉由橫向關係(人倫關係)來建立,但卻不否定縱向關係,儒家思想的核心關懷也在於「天、地、人」,其中「天」就屬於縱向關係。只是,比較起橫向的人倫關係,華人的確相對較少關注縱向的超越關係。若然華人的「真實自我」屬於「關係自我」,自我的發現和建立其實不單可以藉由橫向關係來構建,相信縱向關係亦能夠在其中帶來正面的幫助。
縱向的神人關係
於華人而言,「關係」是文化的核心之一;其實在基督信仰裡,「關係」(特別是神人關係)亦是其中一個核心思想。基督信仰中有關人的基本前設,就是「人乃照著神的形象被造」。[5] 若從關係角度去理解「神的形象」,[6] 那就意味著人的存在不能與上主分開;人的本質乃由神人關係來決定和命定。[7] 從基督教神學角度來說,縱向的神人關係更是人際之間橫向關係得以建立和維持的基礎。不能否認的是,在人際相處裡,罪惡的存在會令關係變得疏離,甚至破碎;惟有在基督的救恩下,神人關係在基督裡得以復和,然後在人與人之間才會有赦免和原諒,橫向關係才可以好好地被重新建立。對於擁有著「關係自我」的華人來說,關係的重建和復和(不論是縱向神人關係,還是橫向人人關係),可以說是能否體會到「真實自我」的關鍵。
靈命培育:在神人關係裡的自我肯定
基督教靈命培育的起始點,在於人裡面擁有神的形象,這形象推動人朝向那位超越的上主,渴望與祂建立更深的關係。在靈命培育的旅程中,人的生命透過不斷與上主結連而帶來生命更新,轉化的向度包括靈性、情感、關係、智性、召命、身體健康及服侍動力。[8] 對帶著「關係自我」的華人而言,神人關係的建立和發展,可以是認定自我的重要一環。「關係自我」的尋索和確立,不會只是在個人自身裡發生,亦並非憑著滿足個人期望或需要就能達到。惟有當人與上主相遇,在這位超越的他者身上找到依靠,自我身份和價值才能夠得到認定;尤其在當人無法在橫向關係中找到自我確定時,神人關係就更為重要了!靈命培育並不是「自我中心」地去滿足個人內在需要和渴想,靠此來感到真實和滿足;而是要在神人相遇中,在基督裡認識自我,「關係自我」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建立和確定,生命動力油然而生,並帶來生命的更新、成長和轉化。
結語
值得注意的是,「關係自我」其實不只是華人文化獨有,在現代西方思潮裡,亦有不少說法越來越強調人的本質中具有關係性。[9] 只是,於華人而言,「關係」肯定是重要的,尤其在人們在尋找和確立真我的過程裡。靈命培育就是要幫助人們透過神人關係的建立和維繫,去認定、去活出由上主創造的「真我」。此外,因著華人文化中「關係自我」的特質,橫向的群體關係對華人而言肯定也是重要的;一個擁有著共同價值觀的教會群體,相信對華人的自我建立和「活出真我」會有很大幫助!篇幅所限,希望未來有機會在這方面繼續探討。
註釋:
[1] 參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carl-rogers.html。
[2] 羅拔・梅浩林著,李國健譯:《靈命塑造之旅》(香港:宗教教育中心,2018),85-99。
[3] 梁燕芳、謝天:〈東西方文化下的真實自我研究:一種關係的視角〉,《心理科學進展》29, no. 5 (2021),894-905,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http://doi.org/10.3724/SP.J.1042.2021.00894, (瀏覽於2024年5月10日。)
[4] 有關費孝通的「差序格局」討論,可參考他的名著:《鄉土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
[5] “All human beings are created in the image of God and Jesus Christ is the one in whom true humanity is perfectly realized.”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Christian perspective on Theological Anthropology”, Faith and Order Paper no. 199, 2. https://www.oikoumene.org/resources/documents/christian-perspectives-on-theological-anthropology (accessed on July 5, 2024).
[6] 有關「神的形象」的研究,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從「本質性」和「關係性」角度來作探索。
[7] Karl Barth, Church Dogmatics III/2,∮44.
[8] Diana J. Chandler, Christian Spiritual Formation: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Personal and Relational Wholeness (Illinois: IVP Academic, 2014), 32.
[9] 有關現代關係人觀的討論,可參考Christoph Schwobel and Colin Gunton, eds. Persons, Divine and Human: King’s College essays in Theological Anthropology. Edinburgh: T & T Clark, 1991.
原載於《中宣通訊》第215期,2024年9-10月,頁2-3。
歡迎轉載,請列明出處!
靈命培育相關文章
-
活出「真我」:華人文化處境下的靈命培育/陳凱欣
-
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從不安到安息的關係旅程/王淑華
-
何西阿先知的靈命塑造/蒙日昇
-
詩篇與靈修/蒙日昇
-
假如「教會」不再存在——形式的再思與靈命、使命的互動/陳凱欣
-
活出受教者的生命/潘玉萍
-
靈命與事奉,怎可分割?/黃韻妍
-
恩典的節奏/黃韻妍
-
淺談屬靈導引/陳群英
-
由門訓到領袖—以生命建立生命的領袖培育/呂慶雄
-
生命成長:輕省的事奉擔子/黃韻妍
-
屬靈導引與我/黃德光
-
屬靈導引:在神親自的導引中作牧養/蔣賴玉芳
-
牧靈人/馮兆成【注:提及三化四柱與牧靈、SD等關係】
-
以「實習課程」牧養神學生/蒙日昇
作者簡介

院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