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生命成長:輕省的事奉擔子
​黃韻妍
生命成長:輕省的事奉擔子.jpeg
牧者身心靈健康
著名人文心理學家(Gordon Willard Allport, 1897-1967)認為一個心理健康成熟的人必須擁有正面而準確的自我認識,能夠與人建立親密關係,對人生能有一套整全的信念和哲理,對現實亦能有所掌握。[1] 按此準則,所有對信仰認真的基督徒,因為認識神,理應更懂得愛己愛人。既有一套整全的信念,亦自然會有信心及盼望去面對一個不理想的現實世界,成為一個心理更健康的人;教牧同工們既是信徒的領袖,又是否應有更成熟、更健康的心理及靈性狀況?
若我們對以上問題,答案是傾向正面的話,一些調查數據卻顯示反面的結果。根據2011年一份香港教牧心理健康的研究結果,發現九成多的受訪者均表達在工作上有壓力,其中近六成感到因工作壓力而產生中度至嚴重程度的心靈枯竭;有約三成的人患有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其中達中至嚴重程度的有14.7%,這是相當值得注意的現象。[2]
為何勞苦擔重擔?
以上現象的原因何在?另一份與此主題相若的調查,可給我們一些重要的線索,報告發現,教牧在繁重的事奉下,往往傾向忽略身體健康、社交、及與主相交的重要。[3] 筆者在參與神學教育之前,亦曾是全時間的牧者,親身體會到牧職事奉的種種張力與壓力,所以漸漸有感召要裝備神學生、牧者及信徒領袖,以致他/她們有更扎實的靈命、更穩健的身心靈去承擔聖工。理論上,有主同在、與主同工的事奉,應比任何的工作更輕省,更喜樂。為何牧職的擔子卻變得如此沉重?盧雲神父指出,今日不少全職事奉者的掙扎與痛苦,皆源於他們視事奉(ministry)只是一種專業,與靈命分割。 [4] 若牧者視牧職事奉單為一份要做得好的工,實與當今俗世的看法無異。
何謂事奉?
信徒最終服侍的對象是那呼召人的主,這是事奉與世俗工作最重要的分別。何謂事奉?我最喜愛又認同以下的定義:「事奉不只是單單行善,而是奉祂的名而作的行動。因此,不是單靠我們自己所作的工,而是基督在我們裏面作工、透過我們作工、也與我們一起作工。」[5] 事奉不是我們的工作,而是基督的工作!這是每一位事奉者都不會陌生的概念,但是否真的成為我們的信念及親身的體驗?筆者相信從概念到體驗,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過程,以下讓我們按以上對事奉的定義,看看基督如何工作。
一. 主透過我們作工
其實事奉主絶不是牧者的專利,每一位認真跟從主的信徒,自然也樂於服侍祂。但全職的牧者確與其他信徒有別,他們是擔任專職的服侍。無論是在堂會或機構裏,全職事奉者在位分及時間上,可更專責及專注地事奉。無可推委的,他們有著領袖的位分。在筆者的觀察中,不少全職事奉者對領袖這個名稱,都存有不少抗拒;他們或會認為自己的個性非領袖人才,或不喜歡活在眾人的注視下。然而正如帕默爾的洞見:「領袖是個我們常會抗拒的觀念,看自己為領袖似乎不夠謙虛,甚至是自我顯大。但若我們真的為群體而受造,領袖就是每個人的召命⋯⋯當我們活在一個緊密相連的群體,每個人都跟從,每個人同時也帶領。」[6]
其實領袖有不同的風格和抱負,能夠發揮影響力,帶領人到主面前的,就是屬靈領袖。不願作領袖的背後,也許亦有更深層、不願承擔、害怕失敗的恐懼,這也是人之常情。上主難道不知道我們能作什麼,不能作什麼嗎?若祂喜歡,甚至不需要我們也能成事,但祂就是愛用我們,並已分派我們各人不同的恩賜。全職事奉者,需要認識自己的恩賜,及從主而來的呼召與異象,無論是「二千」或「五千」,只要忠心擺上,最終必能分享上主的快樂。(太廿五21、23)
二. 主與我們同工
若主應許的擔子是輕省的,軛是易負的,在事奉的過程,為何總感到是如斯沉重?記得早年我初為牧者時,每月都要負責一次講道,當年還是使用錄音帶的時代,每次我講完後通常都會再聽教會的錄音,以便作出檢討。記得有一次對自己的講道不大滿意,禁不住找了一個好朋友傾訴⋯⋯她非常耐心的聆聽,之後她徐徐地說:「一直聽來,我有一個感覺:你好像在描述一場表演!」這句話實在是當頭棒喝,令我到今日仍然印象猶新。
或許有時事奉者會看事奉為一場表演,這是顯示自己能力及成就的機會,難怪得與失變得那麼重要。數年前,在一個教牧退修會中,我播放了一首以馬太福音十一章28-30節為題的詩歌,其中的歌詞給我很大的提醒,歌詞重覆地展現上主的呼喚:「負我的擔子,我的擔子,我就給你們安息……背負自己的擔子,難免沉重。」事奉者若認定是祂在作工,是祂的擔子,我們只是器皿,不過是作管道,就會漸漸領略釋然與輕省;我們可以與祂同工,是一份榮幸。與祂同工,自然享有祂的同在,亦可經歷祂源源不絶的供應。
 
三. 主在我們裏面作工
在事奉的過程中,主除了會在接受我們服侍的人身上工作,更會在服侍者的身上工作。不是嗎?不少講道的人都有同感,在預備講章的過程中,很多時是上帝首先藉著經文去教導自己,或帶領敬拜的人首先被詩歌觸動,我個人亦常經歷在輔導聆聽別人的過程,主奇妙地藉著受導者的生命提醒、鼓勵我。從這個角度看,施與受,受與施,都在乎那更偉大的施與者。
上文提到主樂意用我們的恩賜,透過我們這個獨特的人去服侍祂。我們總是樂於發揮自己的強項,但對於內心的軟弱,領袖們須如何面對?是否只是以時下流行的正向思想,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帕默爾提醒領袖們,要小心自欺的陷阱,不要總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而逃避正視自己內心的幽暗。他指出真正的領袖,無論在任何的場景/境況,服侍的目標總是釋放心靈,包括自己及別人的。所以,若自己內心的幽暗不被覺察,就很容易投射到別人身上,不明白真正的敵人不在外面,而是內心。[7] 在事奉的種種艱難中,例如與不同性格的人彼此磨合,透過人際的衝突紛爭,都是塑造靈命的最佳場景;這看似向下的失敗旅程,卻是靈命成長必經之途,唯一的出路是「進入」與「經過」。[8] 這促使我們再次謙卑到主前,在破碎中讓祂修補,在拆毀中被祂重建。
從沉重到輕省
若能實踐以基督為中心的事奉,必然經歷主應許的輕省與喜樂。讓主透過我們作工,讓祂與我們同工,更開放地讓祂在我們生命中作工,這是一生的功課,是漫長的成長旅程。「到我這裏來吧,所有勞苦擔重擔的人,我必叫你們得安息。」(太十一28)屬靈領袖們是否已經聽見祂的呼喚?是否渴望得到這份安息?

注釋
1. G. W. Allport,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Winston, 1961), 載於湯國鈞:〈教牧心理健康初探〉,林榮樹編:《教牧心靈健康的危 機與建立》(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2013), 55.
2. N. Williamson, “A Quantitative Research Study Analyzing Responses or Reactions of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tress-Related Factors That Can Lead to Ministry Stress or Burnout in Chinese Pastors.” (PhD diss., The University of the Rockies, 2011).
3. 林榮樹主編:《教牧心靈健康的危機與建立》(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2013),11-13。根據香港浸大在2010年展開的一項研究,探索香港基督教教牧同工身心靈健康及工作狀況的調查,發現有三成以上的受訪者完全沒有運動;約14%的人每星期與家人一同進餐的次數不及一次;15%的人在一個月內沒有與朋友相聚;近三成的人在過去兩年沒有任何個人的退修活動,三成人每天投放少於15分鐘的時間在祈禱或個人讀經/默想上。
4. Henri J.M. Nouwen, Creative Ministry (New York: Doubleday, 1978), Introduction.
5. James C. Fenhagen, Mutual Ministry: New Vitality for the Local Church (New York: Seabury, 1977), 21.
6. Parker Palmer, Let your Life Speak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00), 74.
7. Palmer, Let Your Life Speak, 76-80.
8. Palmer, Let Your Life Speak, 85.

原載於《中宣通訊》第177期,2018年5-6月,頁2-3。

​歡迎轉載,請列明出處!

​作者簡介

黃韻妍.JPG

黃韻妍博士

​資深靈修科講師

R_靈命培育.jpg
靈命培育相關文章

      陳凱欣

      王淑華

      蒙日昇

      王淑華

      蒙日昇

      陳凱欣

      潘玉萍

      黃韻妍

      黃韻妍

      陳群英

      呂慶雄

  • 生命成長:輕省的事奉擔子

      黃韻妍

      黃德光

      蔣賴玉芳

      馮兆成【注:提及三化

      四柱與牧靈、SD等關

      係】

      蒙日昇

      蒙加里(Gary W.

      Moon)翻譯:余玉屏

 

  • 令人驚歎的神              莊臣(Jan Johnson)

© 中國宣道神學院 | 跟隨基督 胸懷神國 牧靈宣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