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活出受教者的生命
​潘玉萍
活出受教者的生命.jpeg
執筆之時,香港社會正處於動盪之中,四週充滿著各種的意見論述,舌劍唇槍。在這時代,無論是作傳道的、作老師的、作父母的、作團契導師、作關顧的……我們說甚麼,或作甚麼,都要經過深思熟慮,殊不容易。過去十多年,神一直讓我參與教導職事,在乏力迷茫時,以賽亞書五十章4節的經文總成為我的提醒:
主耶和華賜我受教者的舌頭,
使我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
主每天早晨喚醒,喚醒我的耳朵,
使我能聽,像受教者一樣。
這節經文提醒我,雖然在職分上我是教導者,但實際上我同時是一個受教者,我需要被耶和華指教與提醒。
這節經文在以賽亞書第五十章 4 至 9 節整個段落的開首,全段內容是一位耶和華僕人的自我陳述。有學者將這段經文與其他三段以賽亞書所描述耶和華僕人的經文合稱為「僕人之歌」。[1] 學者們對這僕人的身份有不同的猜測,[2] 其中一個理解認為這僕人乃預表耶穌基督。[3] 無論這僕人的身份是誰,他擁有受教者的生命特質,讓我們慢慢細思以下四種特質。
受教者的舌頭
「受教者的舌頭」是一個有趣的描述。我們都羨慕能言善辯的舌頭,有能力駁倒、說服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見,但受教者的舌頭是怎樣的呢?我想就像神學生學習講道,他們不能好像平時閒聊一樣,自己喜歡說甚麼就說甚麼,他們要嘗試將老師所教導的運用出來:判斷何時解釋經文,何時加入例子,怎樣提出勸勉……他們學習控制自己的舌頭,不完全按自己的意思,而是按老師的教導去宣講。
擁有「受教者的舌頭」,就是知道自己並非最高權威,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並願意明白主耶和華的心懷,甘心受約束。有了這種態度,我們才能培育出一份謙柔的心與疲乏軟弱者同行。學者魯益師曾寫到:「若有人想學習謙卑,我想告訴他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醒覺自己的驕傲。這其實是一大步,在踏出這步之先,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做。若你以為自己不是一個自負的人,那代表你的確是一個相當自負的人。」[4] 以賽亞書五十章 4 節正是當頭棒喝,叫人正視自己的驕傲。
受教者的耳朵
「受教者的耳朵」的特質就是「能聽」。「能聽」需要有開放的態度、專注的意識,並要付上時間。就如看日出:我們會提早起床,爬上山頭,靜靜等待;最後欣賞到美麗的日出,體會到神的創造,心中讚嘆造物的神奇。其實太陽天天都升起,每天的景緻都美,只在乎我們有沒有空間去停留細看。為甚麼一個人「能聽」?重點不單在方法與技巧,而在於這人有沒有願意聆聽的心。
還記得很久以前曾跟一位老師學習閱讀聖經,他教我們把要閱讀的經文,自己讀一遍,用錄音機錄下來,再播放給自己聆聽。我對這個練習的印象很深刻,經文不再是水過鴨背式的經過自己的眼球,卻是經過閱讀、誦讀、聆聽,再用心去思想、去感受,把經文讀進心中。我想這些就是「提早起床,爬上山頭,靜靜等待」的功夫。聆聽要付上代價,要投入足夠的空間與時間,雖是老生常談,但這仍是我們每天實際的挑戰!
沒有違背,也不退後
以賽亞書五十章 5 至 6 節進一步描述耶和華的僕人堅定持守方向,沒有違背,也沒有退後。受教者的聆聽與行動是互相配合的:
主耶和華開啟我的耳朵,我並未違背,也未退後。
人打我的背,我任他打;人拔我兩頰的鬍鬚,我由他拔;
人侮辱我,向我吐唾沫,我並不掩面。
始於聆聽,這僕人領受了使命並切實遵行。即使忍受委屈痛苦、失去尊嚴,仍然不去逃避。這段經文讓我們想起基督的受苦,祂定意踏上受苦的路,願意放下自己的意思,為要成就父的意思,甘願忍受罪人的凌辱,在十架上捨命,為要成就救恩。主耶穌順服父神,沒有違背,也沒有退後。
保羅在亞基柏王面前自辯時也曾剖白:「我故此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上來的異象。」(徒二十六 19)。保羅也展現出同樣的勇氣,他被差遣作外邦人的使徒,即使面對牢獄之苦並生命的威脅,仍然堅持見證基督。沒有違背,也沒有退後。
在事奉的路上,當面對困難軟弱時,我們也許都想過違背對主的承諾,想逃避承擔使命,但主總藉著他的呼喚,把我們的信心堅固過來。聖經沒有忌諱談及門徒的軟弱,基督被釘十架後,彼得信心盡失,退下火線,重操故業,當漁夫去。復活主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約二十一 15-19)這呼喚提醒彼得主耶穌沒有放棄他,主更把牧養群羊的使命交付他。從彼得的經歷,我們看見縱然我們的生命經歷起起伏伏,主的呼喚是持續的,祂會引導我們走當走的路;在軟弱之時,主會提醒我們,叫我們有勇氣繼續前行。
確信主耶和華必幫助
雖然耶和華的僕人面對羞辱,受到無理指控,但在接下來五十章第 7 至 9 節僕人的自述中,卻展現出一份堅定的確信。
主耶和華必幫助我,所以我不抱愧。
我硬著臉面好像堅石,也知道我必不致蒙羞。
稱我為義的與我相近;
誰與我爭論,讓我們來對質;誰與我作對,讓他近前來吧!
看哪,主耶和華必幫助我,誰能定我有罪呢?
看哪,他們都要像衣服漸漸破舊,被蛀蟲蛀光。
這僕人兩次宣告:「主耶和華必幫助我。」他並不抱愧,也不蒙羞。因有耶和華稱他為義,他挑戰敵人與他對質,他反駁敵人的控訴:「誰能定我有罪呢?」他相信逼迫他的人至終必定敗亡。
過去曾有機會到羅馬參觀一個墓穴古跡,聽到許多無名的信徒在初期教會受逼迫殉道的故事。在黑暗的政治處境中,許多信徒就躲藏在漆黑、簡陋、充滿屍臭的墓穴中繼續敬拜。他們生命的目標就是見證那位拯救他們的基督,我彷彿感受到他們那份向死亡誇勝的信心。受教者的聆聽,不單是尋求引導,更是全心相信,活出順服的生命。
總結
願以一篇禱文作為總結:
求主幫助我們學效這耶和華的僕人,活出受教者的生命。
學習放下驕傲,以受教者的舌頭去安慰疲乏憂傷的人。
付上時間與空間,以受教者的耳朵去聆聽主耶和華的訓誨。
以行動配合所領受的使命,縱遇困難,並不違背,也不退後。
求主堅固我們的信心,在逆境中仍能活出順服的生命。
奉主名求,阿們。

​注腳
1. 黃儀章:《以賽亞書的神學信息:盼望與信靠》(香港:天道,2008),254。黃儀章指出這四首「僕人之歌」最初是由 Bernhard Duhm (1892) 提出的,其餘三首在 賽四十二 1-4;四十九 1-6;五十二 13 至五十三 12。
2. Robert Reed Lessing, “Isaiah's Servants in Chapters 40-55: Clearing up the Confusion,” Concordia Journal, 37, no. 2 (2001): 130-134.
3. Robert B. Jr. Chisholm, “The Christological Fulfillment of Isaiah's Servant Songs,” Bibliotheca sacra, 163, no.652 (2006): 387-404.
4. C. S. Lewis, The Joyful Christian (New York: Touchstone, 1977), 141.

原載於《中宣通訊》第187期,2020年1-2月,頁2-3。

​歡迎轉載,請列明出處!

​作者簡介

潘玉萍-square.jpg

潘玉萍博士

​教務主任

R_靈命培育.jpg
靈命培育相關文章

      陳凱欣

      王淑華

      蒙日昇

      王淑華

      蒙日昇

      陳凱欣

  • 活出受教者的生命

      潘玉萍

      黃韻妍

      黃韻妍

      陳群英

      呂慶雄

      黃韻妍

      黃德光

      蔣賴玉芳

      馮兆成【注:提及三化

      四柱與牧靈、SD等關

      係】

      蒙日昇

      蒙加里(Gary W.

      Moon)翻譯:余玉屏

 

  • 令人驚歎的神              莊臣(Jan Johnson)

© 中國宣道神學院 | 跟隨基督 胸懷神國 牧靈宣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