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生命轉化——以斯帖與普珥節
IMG_8265.jpeg
生命不止於生存或生活,更是盛載和活現生活中的靈性、品格、關係和身份地位。轉化是正面的改變:從不成熟轉向成熟;不完美轉向完美;不理想成為理想;是「化」腐朽為神奇的過程。本文將以人物研究的進路來探討以斯帖生命的轉化,並透過普珥節轉化生命的啓示。根據Adele Berlin的研究,人物可分為三大類:1.多面性格人物;2.典型人物;3.工具型人物。[1]以斯帖多面的性格顯露她生命的轉化。

一. 以斯帖身份地位的轉化
以斯帖從一個孤女成為養女,再轉化成為王后的身份地位,跟她的先天質素有關:她身材標致,容貌美麗(思高譯本,斯二7)。她為人忠誠,順服義父末底改的吩咐:沒有將猶太人的身份披露(斯二10,20);他得悉兩個太監要下手害王的消息,便奉末底改的名報告亞哈隨魯王(斯二21-22)。她純良、無慾無求、人見人愛:在見王之前她本有權向掌管女院的太監希該作任何要求(斯二13) ,但她除了希該給她的,別無所求,希該及所有看見她的人都喜悅她 (斯二9、15)。她最後更轉化成為一個堅強、勇敢的民族英雌。
 
二. 與神關係並靈性、品格的轉化
以斯帖生命的轉化始自滅族的危機(斯三)。末底改面對自身及民族的存亡,想通知在皇宮中未能得悉滅族諭旨的以斯帖,要求她拯救民族。但她請人告知難處,婉拒他的請求(斯四10-12,原文是一些人)。此回應其實有違她一向順服的品性。

末底改提出一句令人費解的話:「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和難以回應的問題:「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麼?」(斯四14)這是要鼓勵?挑戰?還是威脅以斯帖?她最後也回應了滅族危機和末底改的話。使她從個人轉向上主,從王宮結連書珊城的同胞;從被動、聽命於末底改轉為主動和行動;怯懦、無信心轉化為勇敢、信靠……盡顯智謀。
 
1.禁食
當以斯帖答應冒死去見亞哈隨魯王,藉此解救滅族危機時,她主動要求宮女及所有書珊城的猶太人和她一起禁食。[2] 以斯帖記沒有提禁食是為甚麼,及求甚麼。從以斯帖記九章31節設立普珥節時定出的禁食呼求來看,這不是單純的禁食,還包括向神禱告:悔罪哀傷、求神指引和幫助,並求賜面對危難的智慧和力量……。禁食反映她在危機時,對神的信靠和跟神的關係。
 
以斯帖要求宮女和所有書珊城的猶太人和她一起禁食,反映她不單尋求神的指引和幫助;也尋求群體的支持。​要求同胞禁食,團結民族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求宮女禁食便頗奇怪。她若無美好品格、生命見證,和跟宮女有和諧的關係,只憑「位份」強迫他人禁食,會否引致陽奉陰違,甚至影響她拯救民族的計劃呢?可見她與群體一直有和好關係。
 
2.死就死吧
以斯帖用的「死」字,並非創世記二章17節下,耶和華對亞當說:「因為你喫的日子必定『死』」的死字;而是用哈曼「滅絕」(斯三9、13,四7)猶太人和末底改,警告她和她的父家要「滅亡」(斯四14)的同一個字。以斯帖並非不怕死或求死,從經文互涉的角度,這是要回應哈曼與末底改的話。
 
她藉禁食將「滅絕」(死)的主權交在掌管生命和拯救之主手中,意思是:「若(上主容讓)我滅絕,我就滅絕吧」,反映她全然信靠順服上主。[3]

3.兩個筵席
以斯帖違例見王,蒙恩免死,並獲王答應帶哈曼赴她的筵席。王在筵席中[4]問她有何所求(斯五6)。她不立即回答,而是請求王與哈曼再赴第二次筵席。她可能判斷時機未合適或想引發王更大的好奇心,二者都反映她判斷情勢的敏銳與智慧。但她這個決定,正好讓哈曼經歷一次美麗的誤會,以為王喜悅尊榮他,最後卻成為宣告末底改是王喜悅尊榮的人之拉馬使者(斯六)。在第二次筵席中以斯帖才機智地、情理兼備地,展現高超的說服技巧;她沒有直指哈曼是滅絕猶太民族的敵人,因為諭令是以王命發出,她說若自己的同胞只是被賣為奴為婢,她不會向王求助,但仇敵是要滅絕她的同胞,滅族行動有損王的利益,最後才指控哈曼……令王無法拒絕幫助(斯七4-7)。面對王權與敵權,她展現出勇氣、剛強、信心和智慧。

三.以斯帖以節期轉化民族
末底改將滅族日期轉化為記念神拯救的普珥節,出信囑咐全國猶太人遵守(斯九20-22),之後以斯帖與末底改聯名再出第二封信(可能第一封信成效不彰,故此以斯帖要再出命令)。其實,一個節期的設立,是要經過時間考驗的。《現代中文譯本》有另一個翻譯:亞比亥的女兒—王后以斯帖也寫了一封信,以王后的權威支持末底改所寫那封有關普珥節的信(斯九29)。

在危機中,以斯帖與神與人的關係並靈性和品格都得以轉化,又藉頒布命令在普珥節中禁食呼求來轉化她的同胞與神及與人的關係。普珥節是一個哀樂相生、共享神恩的節期:透過禁食悔罪和歡宴[5],在此省察、記念、感謝、慶祝神拯救之恩;亦透過分享美酒佳餚,彼此餽送禮物,並賙濟窮人,促進民族團結,建立互愛互助,融和的社群(斯九22,31)。
 
總結
神在以斯帖記中好像缺席了,但從以斯帖生命的轉化,讓我們體會終極的生命轉化在於神的護理。瓦實提王后被廢,以斯帖被立為王后;末底改得悉兩個太監要下手害亞哈隨魯王,透過以斯帖報告於王,然而沒有得到王的獎賞,恰巧在以斯帖辦了第一次筵席之後,回顧歷史後才獲得王的報賞。哈曼用普珥來掣籤選定滅絕猶太人的日子,卻容讓以色列人有十個多月時間尋求拯救…… 都顯示神的手在掌管一切。危機是轉化以斯帖生命的催化劑,她亦藉建立普珥節,轉化每一代守節的人之生命。我們有否把握上主賜予的「先天質素」與上主容許的「危機」來轉化我們生命中的靈性、品格、關係和身份?又有否藉「節期」轉化我們跟神與跟人的關係?
 
[1] Adele Berlin, Poetic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biblical narrative (Sheffield: The Almond Press, 1983), 23.
[2] 禁食是為了1.為表達哀傷(如詩卅五13;撒下一12);2.為罪懺悔(撒上七6;王上廿一27);3.祈禱懇求(耶十四12:但九3)等。末底改聽從她的吩咐,從主動成為被動(斯四17)。在一個男權、父權為主的社會,兩者身份的逆轉是顛覆性的。
[3] 跟但以理三個朋友向尼布甲尼撒王說:「即或不然」(但三18),有異曲同工之效。
[4] 《和合本》譯作「酒席筵『前』」,《呂振中譯本》作「酒席『中』」;呂的翻譯應較合理。斯五6及七2的「酒」字都帶冠詞,強調「『那酒』席」,她很可能想借助酒來完成拯救民族的計劃。《和修本》譯作「在宴席『喝酒』的時候」。
[5] Firth引《塔木德》指普珥節是可以醉酒至分不清咒詛歸哈曼或祝福歸末底改。David G. Firth, The Message of Esther : God Present but Unseen (Downers Grove, Illinois : Inter-Varsity Press, 2010), 135-136. 應是出自Babylonian Talmud: Meggilah 7b 而非Firth註腳28的7a。

原載於《中宣通訊》第213期,2024年5-6月,頁4-5。
​​靈命塑造其他文章
  • 活出「真我」:華人文化處境下的靈命培育/陳凱欣

  • 從靈修學角度看——基督徒生命轉化的歷程/王淑華

  • 生命轉化——以斯帖與普珥節/蒙日昇

  • 跨越生命轉化的絆腳石/梁耀明

  • 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從不安到安息的關係旅程/王淑華

  • 何西阿先知的靈命塑造/蒙日昇

  • 詩篇與靈修/蒙日昇

  • 假如「教會」不再存在——形式的再思與靈命、使命的互動/陳凱欣

  • 活出受教者的生命/潘玉萍

  • 靈命與事奉,怎可分割?/黃韻妍

  • 恩典的節奏/黃韻妍

  • 淺談屬靈導引/陳群英

  • 由門訓到領袖—以生命建立生命的領袖培育/呂慶雄

  • 生命成長:輕省的事奉擔子/黃韻妍

  • 屬靈導引與我/黃德光

  • 屬靈導引:在神親自的導引中作牧養/蔣賴玉芳

  • 牧靈人/馮兆成【注:提及三化四柱與牧靈、SD等關係】

  • 以「實習課程」牧養神學生/蒙日昇

​作者簡介

蒙日昇-square.jpg

蒙日昇

​舊約講師

© 中國宣道神學院 | 跟隨基督 胸懷神國 牧靈宣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