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假如「教會」不再存在——形式的再思與靈命、使命的互動
陳凱欣
假如「教會」不再存在——形式的再思與靈命、使命的互動.jpeg
疫情突襲,限聚令一出,把不少教會殺得措手不及!疫情、限聚令為教會帶來震盪,沒有了實體崇拜,就彷彿失去一個展示信仰的外在形式。過往只要準時出席崇拜、定期奉獻和有穩定事奉,我們就好像告訴自己和別人,我們是「虔誠」基督徒;可是,沒有了實體崇拜,登入網上崇拜後是否在專心敬拜,根本沒人知道;參加網上聚會,莫說可以不開鏡頭,即使打開鏡頭,只要在那鏡頭框框內「見得吓人」就都可以了;鏡頭以外的真相,更容易隱藏起來……
限聚令讓信徒失去了一個展示信仰的外在形式,其實也在催迫我們去重新思考,信仰是否只在於履行這等外在形式?當信仰不能以這些形式展示時,也在考驗信仰的真實。今日,限聚令一出,教會便無法舉行實體聚會;他朝,若有其他限令出現,我們還可以通過信仰的考驗嗎?
當「外在形式」不再存在?
任何思想或概念,都需要透過外在形式表達出來,信仰亦然。我們的確需要藉著某些外在形式來體現抽象的信仰內容。不過,若果將注意力單單放在外在形式,而忽略形式背後的核心價值,那就很容易陷於「形式主義」之中,甚至好像主耶穌對法利賽人的譴責:「在人前,外面顯出公義來,裡面卻裝滿了假善和不法的事。」(太二十三28)當外在形式被剥去,人就要問,形式的背後到底有何意義?這些形式要體現甚麼信仰價值?換句話說,若果信仰並非只是按時返教會崇拜,作為信徒,我們就要撫心自問,信仰所為何事?教會亦要自問,教會的存在所為何事?
主耶穌復活以後,在加利利親自吩咐十一位門徒,要使萬民作祂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祂所吩咐的,都教訓門徒遵守。(太二十八18-20) 這吩咐很清楚,門徒的使命(亦是教會的使命),就是「使人作主的門徒」,其中包含「去、施洗和教導」。加爾文亦指出,教會有兩個重要標記:聖道與聖禮;那裡有上主的道被正確地宣講,聖禮按著基督吩咐而施行,那裡就是上主的教會(Institute, 4.1.9)。正確宣講聖道,就是要教導門徒遵守主的吩咐,被祂的話語塑造和轉化;而按著基督吩咐施行聖禮(包括水禮和聖餐),就是讓眾門徒透過有形記號,經驗上主的無形恩典。宣講聖道及施行聖禮的語言、程序和方式都是外在的,或會因時間、地點和環境而不同,但最重要的核心,乃是使人作門徒,讓人與主相遇,讓人的生命被主的話語改變,讓人體會上主的恩典;這是歷代教會的宣道使命,也是門徒的宣道使命!所以,不管外在環境怎樣,有沒有甚麼限令存在,甚或教會外在標誌被拆除也好,這些都不能難阻教會和信徒去踐行這宣道使命!
靈命培育:跟隨基督、轉化世界
然而,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中,教會要履行基督的吩咐,毫不畏縮地踐行宣道使命,又談何容易?我們每天面對的信仰挑戰,猶如在漩渦中掙扎,舉步維艱;我們若果不是緊緊連繫於上主,生命恐怕「經風一吹,便歸無有」!所以,就如加爾文所說,教會的責任,就是猶如母親乳養孩子般幫助一眾門徒,在荒謬腐敗的世道中,仍然連於基督、跟隨基督、活出真正效法基督的生命;這亦是「靈命培育」的重點所在!
教會的「靈命培育」,不只是叫人祈祈禱、讀讀經;更重要的是,要讓人與上主建立持久的關係,神人關係的建立帶來生命內在和外在的轉化;這樣門徒才能夠在處身的環境裡,蒙聖靈引導,活出屬乎基督的生命樣式。這是一種「有之於內,形之於外」的生命呈顯,亦是我們能夠在艱難處境中,仍然能夠站立得穩的關鍵。一個與上主有緊密關係的門徒,必定會有敬虔的表現;但擁有敬虔外表的人,卻不一定與上主有緊密關係,他或許只是虛有其表、外強中乾而已。真正讓我們能夠經得起風浪的,乃是我們與上主的真實關係;這真實關係,不單能夠支撐我們面對一切挑戰,更可成為一道轉化世界的力量,在黑暗世代中燃點亮光。靈命培育並非只是叫人關上門,享受與上主的甜蜜關係;內在生命的建立,可轉化成服侍和行動的力量,讓我們更積極地辨析上主的心意和召命,並且無畏無懼,堅毅不屈地踐行這召命。
使命實踐:對上主愛的回應
靈命培育的重心,乃在於建立神人關係;這不只是一種內在關係,更可促進使命實踐,那是外在生命的呈顯。有時候,人的外在行動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以求獲取他人的尊重和肯定(包括教會內的「神聖」事奉),因此這些行動並不能持久。然而,若果這外在行動乃源於與上主緊密的關係,這就不是出於個人欲求,而是出於對上主愛的回應。行動的背後,我們將更深體會,所有事情能夠得以成就,並非因著個人技巧和才幹,而是完全出於上主的恩典和主權!故此,即或眼前情勢挫折重重,我們仍然能夠安然仰望上主,毫不氣餒。挫敗,有時反而讓人更深明白自身限制,驅使人謙卑地回歸上主。靈命培育促進使命實踐之餘,使命實踐亦可深化靈命培育,靈命(內)與使命(外)彼此互動。
在成聖的路途上,我們不斷與主相遇,亦在過程中領受上主的呼召,而使命實踐,就是我們發乎心底、以全人生命對上主作出的回應。不少人認為,領受上主的呼召,就是要在教會當傳道,或去陌生國家做宣教士;不過,這種對呼召的看法,只著眼於「做」的事情,卻忽略了呼召的焦點從來都不是要「做」甚麼,呼召人的主才是主角!在神國裡面,上主親自揀選不同的人去成就祂的救贖計劃;每一個人,在神國的不同位置裡,都披戴著上主獨特的心意。在整個神國大圖畫裡,我們或許只是一小塊拼圖,但在上主的計劃裡,卻舉足輕重!有時候,前路未必很清晰,但只要稍稍回顧過去走過的路,細心反思和禱告,或許就可以看到上主的心意和計劃了。所以,若果我們能夠確定當下的領受,是出於上主的心意和呼召,這是我們對上主愛的回應,那就應該憑信心而行,不應該被某些觀念框框限制自己去展示信仰、實踐使命。
艱難的日子,更需要有靈命和使命
假如「教會」不再存在…… 這裡說的「教會」,是指有形教會、是信仰外在呈顯的其中一個形式。不管甚麼原因,假如有一天,我們不能以「返教會」來表達我是一個基督徒時,我們就更需要回到上主那裡去尋索召命,按上主的心意和方式去展示信仰。靈命培育讓我們在艱難的處境中,仍然可以站立得穩;更重要的是,靈命培育可以促進使命實踐,讓我們按著上主心意去回應呼召。不能「返教會」嗎?我們還是可以在身處環境中,用生命來回應呼召;別人仍然可以透過我們的外在行動,看到上主的恩典和主權,這是沒有任何限令可以攔阻的!
深盼中宣對靈命培育的負擔,可以讓教會和信徒更深切明白自己的召命,並且在這荒謬的世代中,矢志踐行召命。

原載於《中宣通訊》第191期,2020年9-10月,頁2-3。

​歡迎轉載,請列明出處!

​作者簡介

陳凱欣-square.jpg

陳凱欣博士

​院長

R_靈命培育.jpg
靈命培育相關文章

      陳凱欣

      王淑華

      蒙日昇

      王淑華

      蒙日昇

  • 假如「教會」不再存在——形式的再思與靈命、使命的互動

      陳凱欣

      潘玉萍

      黃韻妍

      黃韻妍

      陳群英

      呂慶雄

      黃韻妍

      黃德光

      蔣賴玉芳

      馮兆成【注:提及三化

      四柱與牧靈、SD等關

      係】

      蒙日昇

      蒙加里(Gary W.

      Moon)翻譯:余玉屏

 

  • 令人驚歎的神              莊臣(Jan Johnson)

© 中國宣道神學院 | 跟隨基督 胸懷神國 牧靈宣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