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靈命與事奉,怎可分割?​
黃韻妍
靈命與事奉,怎可分割?​.jpeg
即使醫生不認為生命有甚麼價值,大概他仍可以醫治病人;事奉者的信念與洞見,若沒有成為他事奉的核心價值,他仍算不上是個事奉的人。所以,事奉與靈命永不可分割⋯⋯[1]
 
所謂有諸內形於外,我們的行事為人,某程度上反映內在的信念與想法。盧雲神父看牧職事奉不單是一個著重知識與技巧的專業,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神學家麥格拉思(Alister McGrath)也提出靈命乃是在生活模式上,活出基督徒的信念與價值觀。[2] 在這個動盪不安,風雲幻變的世代,被主所贖,已屬乎祂的門徒,需要持守的召命是甚麼?需要活出怎樣的生命?
靈命與事奉:從召命開始
資深牧者歐格理(Greg Ogden)指出在新約聖經中有兩種呼召:一是有關信徒身份(being), 屬普遍性的呼召(general call);另一種是有關信徒的事奉(doing),屬個別性的呼召(particular call)。 [3] 普遍性呼召牽涉到委身於基督及信徒群體,邁向生命更新;對每一個屬乎基督的信徒,這新身份已介定了他/她的召命:既成為基督身體的一部分,自然有服侍祂,見證祂的使命!在哪裡作,如何作,就是祂對我們個別性的呼召。個別信徒在主面前領受的召命,就成為他/她要委身的事奉。事奉的地方當然不限於教會,而是信徒所在的每一個場景,包括家庭、各行各業、身處的社會與世界。
如何在自己身處的環境中,辨識上主交付的召命?這是每一個跟從主的門徒需要反思與尋問的方向。事奉不單是作點好事,造福別人,而是忠於主,連於主的服侍;若在主裡領受清晰的呼召,會成為一股無比的力量,讓事奉者在艱難的景況下仍能持守下去。主耶穌說羊認得祂的聲音,不會跟隨陌生人,因為主按羊的名字呼喚牠們!主按我們的名字呼喚我們,除非我們連自己的名字也忘了,不然的話,怎會聽不見?名字象徵著我們這個人最獨特的質素,從父神的創造,到主基督的救贖,及聖靈一直在我們生命中的帶領與充權,我們今日成了何等樣的人,絶非偶然;我們可從過去歷史的一些軌跡,窺見父神的手如何在塑造與引導,也聽見祂對我們微細溫柔、卻持續不懈的召喚。
召命重尋:裝備事奉的靈命
上帝給我們的召命,交托我們去作的,總是我們能夠勝任的,因為祂早有計劃與舖排。以摩西為例,除了在埃及宮廷得到的訓練,有助裝備他日後作為領袖外,在曠野的四十年,上帝亦給他上了靈命的課堂:當年他那衝動自持的性格,在牧羊的年月裡,已被磨鍊得更忍耐、審慎與隨機應變,這些質素成為他日後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重要裝備。大衛亦然,他在戰場上的勇武精明,皆源於他在放羊日子所受的訓練。作為牧者,他早已親身體會耶和華那大牧者,如何從獅子與熊的爪,把他救拔出來(撒上十七 37);是這份對神深切的信任與倚靠,成為他大勝非利士人最決定性的因素。
上帝是全能的神,祂根本不需要我們,也能成事,但祂就是愛使用我們這群滿有瑕疪、卻又不可替代的人,為的是與我們分享祂的快樂(太廿五 21-23)。回想昔日我完成神學訓練,思想未來的事奉方向時,主就是用以上馬太福音的經文去肯定我,提醒我不在乎自己有多少恩賜,而是仰望那樂意把恩賜分派給人的主。我在神學院的主要訓練是基督教心理輔導與治療,當朋友知道我打算作開荒植堂的服侍時,均感詫異。
在牧職事奉的頭兩年,我心裏曾經歷不少的掙扎,總是著眼於自己的不足之處,但主透過不同的途徑,給我多番鼓勵,我逐漸看見自己在輔導中得醫治。在教會中被牧養的經歷,對我在與人同行及牧養關懷的職事上有很大幫助。及後在牧會期間,我發現不少牧者及信徒領袖的生命,常陷於孤單與枯乾的狀態,這體會令我扎心,就是主對我的呼喚。回望過去,我發現過去在教會得到的餵養與裝備,與及在牧職事奉中的正面體驗,正是為我在神學院的服侍,作了美好的舖路。
既然事奉源於主的呼召,靈命是事奉的基礎,為何事奉的人會枯乾乏力,甚至失卻方向?
枝連於樹:靈命與事奉的整合
耶穌說,離了祂,我們就不能作什麼。這是我們知性上不會置疑的,但如何落實在我們的事奉中,以致能夠像詩人形容的,生命不會枯乾,且按時結果子?在我剛完成的著作中,我提到三個事奉者需要培養的生命質素:醒覺、等候及安息。[4] 這三種質素,正是針對人傾向以自我為中心,事事以己意為依歸的心態,以下略作描述:
醒覺
這是在萬事中對主同在的醒覺,這是一種內在的視覺與意識,源於一份對主的確信,亦反映出我們與主的關係。信徒的通病,就是在平順的日子容易忘卻祂的存在,沒有倚靠祂。但在逆境中,我們反而常常會問:「上帝祢在哪裡?」主說父從沒有停止工作,所以除了問:「我能作甚麼?」更需要停下來,看看祂在作甚麼。是否在我們服侍的人身上,看見祂的工作?或正是在我的身上,祂要彰顯祂的工作?在《安息》一書中,蒂爾登(Tilden Edwards)形容這「是一份專注,開放,樂意讓主在萬事中工作的信任」。 我願意觀看,願意改變嗎?
等候
除了不再要求上帝要按我的意思成就,更是要放下執著於在我的時間內成就。我們總愛以解決問題的思維面對事情,但事奉主是一個關係,奉命去服侍的受眾是主所愛的人,也是一個關係,他們不是一個我們可以解決的難題,雖然這是受助者的普遍心態。若我們認定我們不是一個排難解紛者,而是把他們帶到主面前的中保,我們便可以從自我的焦慮中得釋放,因為信任祂的手不會停止工作,祂的應許必要成就,以致可以心懷盼望的繼續等候。
安息
聖經中的安息(Sabbath)觀念,是歇了自己的工作(來四 9),這包括我們對己的執著、對人的操控及對神的對抗。蒂爾登(Tilden Edwards)指出真正的安息,是把我們從自我的動機意欲,轉向「那厚賜眾人,可畏又可愛慕的三一神」,這是一種浸淫在神愛中的全然安息,這有助我們從要「奪取,爭取,批判,與懼怕」的狀態中得到釋放。[6] 所以當我們坦然接納自己在事奉中的不足與有限,承認自己的無知與無助,反而是個重新得力的契機。能夠有這份自我接納的勇氣,源於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時為我們死——那份無可比擬的接納,無可測度的愛。
懷著信心的醒覺,帶著盼望的等候,源於主愛的安息,指向靈命與事奉整合的方向,亦是每一位事奉者,仍需不斷探索深化的旅程。

​注腳
1. Henri J.M. Nouwen, Creative Ministry (New York: Doubleday, 1971), Introduction.
2. AlisterMcGrath, Christian Spirituality: An Introduction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1999), 3.
3. Greg Ogden, The New Reformation: Restoring the Ministry to the People of Go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0), 192-194.
4. 黃韻妍著,《讓明光透現:邁向整全的靈命塑造》(香港:天道書樓,2019),147-150。 5. Tilden Edwards, Sabbath Time: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for Contemporary Christians (New York: Seabury Press, 1982), 6.
6. ____________, 51.

原載於《中宣通訊》第186期,2019年11-12月,頁4-5。

​歡迎轉載,請列明出處!

​作者簡介

黃韻妍.JPG

黃韻妍博士

​資深靈修科講師

R_靈命培育.jpg
靈命培育相關文章

      陳凱欣

      王淑華

      蒙日昇

      王淑華

      蒙日昇

      陳凱欣

      潘玉萍

  • 靈命與事奉,怎可分割?

      黃韻妍

      黃韻妍

      陳群英

      呂慶雄

      黃韻妍

      黃德光

      蔣賴玉芳

      馮兆成【注:提及三化

      四柱與牧靈、SD等關

      係】

      蒙日昇

      蒙加里(Gary W.

      Moon)翻譯:余玉屏

 

  • 令人驚歎的神              莊臣(Jan Johnson)

© 中國宣道神學院 | 跟隨基督 胸懷神國 牧靈宣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