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詩篇與靈修
​蒙日昇
詩篇與靈修.jpeg
引言
在不同時代,不同宗派,流傳着不同的靈修操練傳統;有些傳統强調宗教神秘經驗,有些以苦修,有些以五官、聖像、聖樂尋求感知,亦有以默想聖禮,聖言⋯⋯來作靈修操練。有興趣更認識了解歷代靈修傳統的讀者,可參考彭順强博士的《二千年靈修神學歷史》[1] 及Adele Ahlberg Calhoun的Spiritual Disciplines Handbook : Practices that Transform Us 。[2] 本文旨在管窺為何詩篇可作靈修的一個資源。日後有機會再討論如何以詩篇來靈修。
 
為何要靈修?
「為何要靈修」和「如何靈修」是一個銀元的兩面。靈修是一個極廣義、多元的詞彙,其詞性可以是動詞、名詞、形容詞、甚至是副詞。如上文所言,不同時代,不同宗派,對靈修有不同的定義和範疇。D. A. Carson有一篇文章對靈修定義的寬廣度有頗詳細的討論,他提出其中一個主要論點,就是靈修要回歸神的話,以聖經神學為靈修的基礎。[3] 「為何要靈修」是指向靈修的目標,「如何靈修」是達到靈修目標之途徑。
靈修的目標
聖經並沒有具體和明確使用「靈修」這個詞彙。從英文對「靈修」的用詞,可能會得到一些啓迪。「靈修」常用的一個英文名詞是devotion,另一個詞彙是spirituality,其意思比devotion更豐富和寬廣。Devotion是從devote這個動詞衍生出來,在基督教的靈修(devotion)傳統,是指獻奉(devote)一段時間來忠誠表達對神的愛慕並與神親近合一。Spirituality又為「靈修」提供了更寬廣的角度和範圍,一切與「靈」有關的事情與活動都可視作為「靈修」,其中一個與「靈」有關的事情或活動是指向人的靈與神的靈契合的歷程。
「靈修」的意義不是一個簡單的定義可以涵蓋的。Devotion的字義告訴我們靈修是以時間、心懷誠意去投身在愛慕的對象或事情上。靈修在於分別一段時間出來專心聚焦在神身上,神是靈修時的對象;在靈修時所作的事情都是環繞神的。但其餘「非靈修」時間,我們又獻奉(devote)、誠心實意投入在「甚麼對象」身上?愛慕「做甚麼事情」呢?那「非靈修」時間所投身愛慕的對象、事物,可能更具體反映靈修的實義和能否做到真正的「靈修」。
人不單有靈性,更具肉身、意志、感情和慾望。若將靈修「分割」為部份時間以「靈」跟神在一起的活動,似乎是將整全的人分割,也將「靈修」碎片化。從舊約到新約的其中一個一貫主題,是活出神的形象和樣式。創世記記述神以泥土造人,是按祂的形象和樣式而造,並且將生命氣息賦予所造的人。夏娃受蛇的引誘,想要像神一樣能知善惡,可惜採用了一個「神所禁止的命令」(創三6) 來達成像神的目的,結果帶來死亡。創世記又記載了一個沒有經歷死亡的以諾,他與神同行(創五22、24),神將他接去。巴別塔之後的事蹟,可以簡約地理解為神揀選亞伯拉罕及其子孫,與他們同行的歷程。新約是神道成肉身,以人子耶穌基督的身份與人同在的歷史。耶穌在馬太福音第五章登山寶訓結束時說:「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五48)。保羅勸勉以弗所教會的肢體:「所以你們該效法神,好像蒙慈愛的兒女一樣」(弗五1);又命令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該要效法他,像他效法基督一樣(林前十一1)。
若界定「靈修」的目的為:要像神,活出神的形象和樣式,效法耶穌基督,與神同行合一,過合神心意的生活。這定義雖未能涵蓋「靈修」的全部意義,但也可以指出「靈修」的大方向。基於上文由引言至靈修目標的背景,以下探討為何詩篇可以作為靈修操練的資源。
詩篇作為靈修操練資源的理由:
1. 聖經中最長篇幅的一卷書是詩篇
大部份福音派信徒的靈修操練都包括讀經、默想和禱告。讀經作為靈修操練的其中一個基石,聖經便成為靈修操練不可或缺的原材料。詩篇在聖經中佔最長的篇幅,是每一個使用經文靈修的信徒不容忽略的一卷書。可能有些信徒在閱讀詩篇時,因其詩歌文體和內容的特色,而未能投入其中便匆匆略過。盼望以下的討論,能喚起讀者領會詩篇是靈修操練的寶庫,從而使用詩篇來靈修。
2. 聖經中囊括最多禱文的一卷書是詩篇
教父亞他那修說:「聖經是神對人的話;詩篇是人對神的話。」詩篇主要是詩人向神的禱告;是詩人在不同人生境遇,不同信仰歴程中向神發出的感恩、讚美、哀求、甚至質問。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時也會偷。」同樣,熟讀詩篇一百五十首,便會體驗詩人與神的關係,他們在信仰路途上和神同行的經歷榜樣,成為使用詩篇來靈修的信徒,在信仰路途上與神同行的一些指示路標;也幫助使用詩篇靈修的信徒成為一個更懂得禱告的人。
3. 聖經中使用於敬拜最多的一卷書是詩篇
趙詠琴博士在她《敬拜生命的主:從聖經重尋靈修的意義》一書中,將靈修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大類:前者是指每天敬拜主的時刻;後者是指敬拜的人生 。[4] 若靈修就是敬拜,那麽,詩篇作為一本敬拜手冊,常常提及聖所並耶和華的殿,不單在今天教會崇拜禮儀中佔有一席位,對於期望活出一個敬拜人生的信徒,同様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4. 記述最多個人經歷神的靈修經歷的一卷書是詩篇
詩篇是詩人屬靈的經歷,信仰的掙扎,與神同行之旅程,靈命成長的札記。反映詩人對神屬性的認識,受邪惡傷害的痛苦,從讚美到感恩,從懷疑到信靠,從困境中呼求到宣告得勝⋯⋯直到與上主心心相印。就如一面鏡子,可以反照讀者的靈程狀況;透過詩人在詩篇中的信仰經驗記述,讀者得到共鳴、啓發和指引。例如從感恩詩引發感恩之情;從悔罪詩體會上主的赦免;從哀歌抒發哀嘆,從而向上主尋求安慰。
5. 記述最多群體靈性狀況的一卷書是詩篇
詩篇不單是詩人個人信仰的經歷,也包含群體的共同信仰經驗。通常這些詩篇是以第一身眾數的主詞「我們」為主調;例如一些群體的讚歌(六十六、六十七篇);一些群體的哀歌(八十、八十五篇);一些群體的禱告(四十四、七十九篇);十五首上行之詩(一零二至一三四篇)都記錄了群體靈性的上行經歷,對於建立信仰群體的靈性甚有價值。
 
6. 整本聖經最多經文可供唱頌的一卷書是詩篇
詩篇是以希伯來文詩歌的體裁撰寫,具有平行對句(parallelism)、韻律(rhythm)等特性,並且意象豐富。詩篇原是可以配上音樂唱頌的:十五首上行之詩在希伯來聖經是名為上行之「歌」。詩篇記錄有很多調子的名稱:調用女音(四十六篇);調用第八(六及十二篇);調用休要毀壞(五十七至五十九、七十五篇);調用迦特樂器(八、八十一及八十四篇);調用遠方無聲鴿(五十六篇);調用朝鹿(廿二篇);調用慕拉便(九篇);調用麻哈拉(五十三、八十八篇);調用百合花(四十五篇);調用流離歌(七篇)等。雖然這些詩篇原著的音樂已失傳,但後世有再配上音樂唱頌的二次創作。例如蘇佐揚牧師編著的《天人短歌》内有數十首詩篇短歌,互聯網上也有很多詩篇配樂的創作可供唱頌。詩篇以詩歌的文體,精練的文字,豐富的意象和格律,加上音樂的節奏而作成,一方面有助記憶、背誦,另一方面呈現真緻的感情和信仰經驗,能透入人的心靈思緒,讓以詩篇靈修的信徒,可以和古代詩人的靈跟神的靈感通。
總結
詩篇對不同宗派傳統,不同靈命程度的信徒,都可以是歷久常新的一個靈修操練的資源。我們除了使用一些熟悉的詩篇來靈修,還可以繼續探索整卷詩篇這一個靈修的寶庫。[5]

​注釋
1. 彭順強:《二千年靈修神學歷史》。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2012。
2. Adele Ahlberg Calhoun, Spiritual Disciplines Handbook: Practices that Transform Us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2005).
3. D. A. Carson, “When is Spirituality Spiritual? Reflections on Some Problems of Definition," Journal of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volume 37, no. 3 (September 1994), 381-394.
4. 趙詠琴:《敬拜生命的主 : 從聖經重尋靈修的意義》( 香港:明道社有限公司, 2015) ,12-41。
5. 關於靈修與退修等課題更豐富的討論,可參考中國宣道神學院過去出版的《靈深 一席談》刋物,此期刊電子版可於學院網頁上瀏覽。另外,何傑博士在 2007 年 第一期的《靈深一席談》一篇名為〈心靈季節的和弦──詩篇與靈修〉文章,也 極具參考價值。

原載於《中宣通訊》第195期,2021年5-6月,頁2-3。

​歡迎轉載,請列明出處!

​作者簡介

蒙日昇-square.jpg

蒙日昇博士

​舊約講師

R_靈命培育.jpg
靈命培育相關文章

      陳凱欣

      王淑華

      蒙日昇

      王淑華

  • 詩篇與靈修

      蒙日昇

      陳凱欣

      潘玉萍

      黃韻妍

      黃韻妍

      陳群英

      呂慶雄

      黃韻妍

      黃德光

      蔣賴玉芳

      馮兆成【注:提及三化

      四柱與牧靈、SD等關

      係】

      蒙日昇

      蒙加里(Gary W.

      Moon)翻譯:余玉屏

 

  • 令人驚歎的神              莊臣(Jan Johnson)

© 中國宣道神學院 | 跟隨基督 胸懷神國 牧靈宣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