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教會使命與神學教育
陳凱欣

圖片:https://www.sendinstitute.org/rethinking-the-missio-dei/
無可否認,近年香港不少神學院收生大不如前,社運和疫情更為神學院收生增添未知數。然而,危機 並非香港獨有,北美神學院亦面對收生不足的困 難;按北美聯合神學教育院校協會(Association of Theological Schools)的調查,早在2016年全球疫情爆發前,已有25間教會附屬的非牟利院校關閉或被合併;過去十多年間,亦先後有9間北美神學院停 辦。[1] 不論北美或本地,急劇轉變的社會處境都在催迫神學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神學教育所為何事?神學院仍然有存在的需要嗎?
神學教育的歷史發展
在思考神學教育的本質和神學院去留時,或許我們可 以先簡單回溯一下神學教育的歷史發展,嘗試從歷史中尋索啟迪。若果我們將「神學教育」定義為「承傳信仰、教導上主和平和公義,以及培育教會群體 的領袖」,[2] 那麼神學教育在新約時代已經存在!當使徒保羅還被稱為掃羅時,他受教在迦瑪列門下(徒 二十二3);迦瑪列是第一世紀猶太公會的拉比,掃羅既在他的門下,也表示自己在成長過程中一直接受 猶太教的神學教育。保羅歸主以後,他本身也是提摩 太、提多的師父,他更勉勵徒弟們要將教導「交托給 那些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可見使徒時代教會早 已普遍存在承傳信仰、培育教會服侍者的師徒教育制度。
好些歷史學家相信,馬可(馬可福音作者)可能是史上第一所神學院「亞歷山大教導學院」 (Catechetical School of Alexandria)的創始 人。按教父耶柔米記載,馬可在耶穌升天後到了亞歷 山大城,在那裏建立教會,並且在教義和生活上引導 信徒們跟隨基督。隨後數個世紀,學院的培育漸具 規模,提供整全的教導,包括哲學、道德和宗教知識,而基督教神學思想,亦透過詮釋當時流傳的聖書 (sacred books)而得到闡述。[3] 隨着基督教成為國教,教會發展漸趨平穩,信主的人數增多;教會需要培育事奉者,亦需要思考如何讓福音信仰承傳下去,「神學院」也開始在不同城市出現。
到了中世紀,受惠於修道院的興起,神學教育在其中也有新發展。修道院成為一個修士們專心學習的地方,亦是神學教義發展的勝地。修道院遠離繁囂,修 士們專注親近上帝,又與同道一起思考信仰;他們不但專心閱讀聖經,反思先賢的信仰表述,更廣泛地學 習哲學、科學、歷史、文學等知識。而修道院的訓練,正是為了培育人們明白聖言,正確地解讀教會職 事,以及有智慧地履行各項教會禮儀。[4] 到了中世紀後期,神學教育又進入新里程。隨着教宗權力越來越大,教會在社會中的影響力逐漸強大,由教會培育的聖職人員,不單在教會中服侍,更在社會中擔當重要角色;例如由教會開設的大學提供高等教育,不但為教會培育領袖,也為社會預備各方面的人才。至此神學教育亦漸趨學術性,教師本身必須擁有一定的學術資歷,學生也要具備學術研究能力。
到了改教時期,改教者的關注在於「回到聖經去」, 神學訓練開始強調原文解經,以歷史/文法方式來解讀聖經。當時很多大學都由教會管理,教會神職人員的培育也在大學系統內進行,神學院培育、聖經研究皆朝向學術方面發展。然而,十八世紀宣教運動興 起,以及約翰衛斯理的宗教大覺醒運動,讓人更深刻 體會到靈性培育的重要性;只是,對靈性培育的重視,卻好像跟一直以來神學訓練強調的理性和學術訓練有些差別,神學院在兼顧兩邊時頓生不少張力。雖然如此,教會普遍認同,事奉者若要在教會及宣教工 場承擔牧職服侍,必須具備聖經和信仰的知識,也必 須要有成熟的屬靈生命。
綜觀神學教育的歷史發展,教會何時出現,神學教育也同時存在了!神學教育隨着社會文化的轉變,以及教會在社會中的角色也不斷在改變發展;然而我們可以看到神學教育由始至終都沒有脫離過教會;除了為教會栽培事奉者外,也在表述信仰上作出不同研究和反思,為要讓教會能夠在世界中作見證。神學教育的存在是要讓教會能夠在世界中履行神國使命;不論是 學術訓練、靈性培育,抑或是服侍技巧的裝備,一切栽培都是為了讓教會能夠更有效地在當下處境中作有力的見證,踐行神國使命。
教會的宣道使命
神學院的存在從來離不開教會,神學院的使命與教會的使命亦不能分割。那麼教會的使命是甚麼?作 為一個跟隨基督的群體,教會肩負的大使命,就是 要接續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使命,就如祂對門徒的吩咐:「我所做的事,你們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約十四12)基督的使命是宣道使命,祂在世界如何宣告上主的國度和啟示,教會也要作出同樣的宣告;基督如何牧養屬於祂的羊,帶領他們回歸上主,教會也要履行牧養的職分;基督如何成為群體的連結,讓人藉着祂敬拜上主,教會敬拜亦要將人連結起來,同心敬拜上主;基督在世界上宣告神國價值, 為世界帶來更新和轉化,教會也同樣要在世界中作宣 告和見證,讓世俗價值觀得到更新和轉化。
由宣道使命帶動的神學教育
教會的存在乃由基督道成肉身的使命所設定和命定; 教會被差遣乃源於三一上主的使命(Missio Dei ): 父差子道成肉身,成就救贖;子受死復活升天後,聖 靈又被差到教會,引導教會延續使命;教會蒙三一上主差派,帶着使命在世上踐行;三一上主既是差遣的 主,教會就是身負宣道使命的教會,每一位信徒也是 身負宣道使命的門徒。宣道使命本身是以基督為中 心,教會的使命(亦是個別信徒的使命)乃是要讓人跟隨基督,回歸上主。教會從來不是為了要凝聚群眾,讓人們在其中感到開心快樂;基督信仰的核心由 始至終都在於耶穌基督,祂是使命的起始、是使命的 內容、是使命的實踐,更是使命的終極目標。
若果教會是身負宣道使命的教會,讓教會能夠更有效地承傳和實踐使命的神學培育,就應該是由宣道使命帶動的神學教育。作為一所擁抱「宣道使命」的神學 院,她的任務就是進行神學反思和培育的工作;幫助教會/信徒群體在世界中實踐使命;在理論和實踐之間互動和反思。若果培育的起始點是由宣道使命出 發;教導者在作教導時,都要撫心自問,這些教導的內容與宣道使命有何關連?這些培育能否幫助學生回歸上主?學生又怎樣可以成為引導別人回歸上主的使 者?宣道使命——讓自己、讓他人回歸基督——就是培育的大原則。
由「宣道使命」帶動的神學教育,不可能只是理念的 灌輸,更是一種生命感染。不論老師、學生,甚至同工,都要撫心自問,我們本身是否帶着這種使命感來 參與培育?當一個人擁抱着使命時,很自然就會朝着 這方向去思考和行動,不會有勉強,也不需要別人催 迫;因為他/她在乎使命,甚至甘心付上代價,改變 自己的習慣,犧牲自己的利益;這本身就是一種生命 的感染,而生命轉化就是宣道使命能夠實踐的關鍵!
中宣向來著重靈命培育和使命實踐,因為這兩者都是 促成生命轉化的重要元素。靈命培育幫助事奉者跟上主建立更穩固的神人關係,屬靈生命得以被轉化,更 深擁抱上主交付給他們的使命,無懼任何挑戰;另一 方面,在使命實踐的歷程裏,事奉者深刻體會到上主的能力和真實後,便更謙卑地仰賴、順服上主⋯⋯ 靈命培育和使命實踐其實互相配合,是教會在踐行宣 道使命時不可或缺的元素。
立願
縱然經歷過千錘百煉的歷史洗禮,在上主的主權和引 導下,教會到今天仍然在世界中踐行上主的使命,立志將人帶到上主面前,重建神人復和關係。不經不覺,中宣已走過三十五個年頭,但願在歷史洪流裏,中宣能夠繼續持守神學教育的召命,讓教會忠心地踐 行宣道使命!
註釋:
[1] Benjamin D. Wayman, “Imaging the Future of Theological Education: Conversations with Rowan Williams, Justo González, Emilie Townes, and Sam Wells,” The Christian Century, February 10, 2021. https://www.christiancentury. org/article/features/imagining-future-theological-education, (accessed on July 20, 2022).
[2] Robin J. Steinke, “Theological Education: A Theological Framework for Renewed Mission and Models,” Dialog, Vol 50, Issue 4 (Winter, 2011). https://onlinelibrary. wiley.com/doi/epdf/10.1111/j.1540-6385.2011.00637.x (accessed August 5, 2022).
[3] Domenic Marbaniang, “Historical Overview of Theological Education,” November, 2018.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30514753 (accessed August 5, 2022).
[4] Domenic Marbaniang, “Historical Overview of Theological Education,” 8.
原載於《中宣通訊》第204期,2022年11-12月,頁2-3。
歡迎轉載,請列明出處!
神學思考相關文章
作者簡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