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門徒數碼化: 未來神學教育的再想像
​周震聲
門徒數碼化:未來神學教育的再想像.jpeg
未來神學教育與數碼化科技
使人成為門徒是神學教育的目標之一,當今數位資源與在線串流技術急速發展,若要進深再思神學教育的未來,可能就是門徒訓練與福音的數碼化的課題。本文期望對門徒數碼化(digital discipleship)這新 興概念進行初步分析與討論,從而再想像神學教育的未來。
 
門徒數碼化 於 2020 年 出 版 的《 數 碼 門 徒 與 佈 道 》(Digital Discipleship & Evangelism )由數碼市場學顧問杜恩(Jamie Domm)撰寫。書中指出,門徒數碼化 不只是採用新的傳播資訊工具,它更是一種門訓與佈 道的新範式,新冠疫症更加速了這範式的實現。[1]杜 氏認為它得以發展的基礎原因,來自確信萬民已經在 手機及網絡中。傳揚福音、建立門徒,便不能離開在 線與數碼化的應用。[2] 以下可從門徒數碼化基礎結構 內的三大範疇,比較和分析這新範式的重點與轉移的 情況:[3]
i. 創作者(creators):
創作者透過不同的數碼化工具整合與包裝神學與福音的內容。創作者決策使用哪些數碼形式及平台, 如影片、串流廣播等來傳播及教導。因此,對要求嚴謹系統化、需時較長的學位課程,有必要重新考慮能否兼容數碼平台。同時,提供內容(content)的角色,不再是傳統的建制化的中央架構或學院的形式。
ii. 分配者(distributors):
傳統教育形式主要由合資格的教職人員講授。在數碼化的推動下,教學角色轉為「分配者」,最明顯的例子便是網絡基督教 KOL 或網紅的出現,他們不一定是神學院講師,分配者可以是個人或群組。筆者 認為其內容得以被關注,是他們懂得善用數碼平台,在線上發揮影響,能把及時資訊與新興議題,迅速地傳播到大眾身上。
 
iii.參與者(engagers): 學員不再是傳統模式限定於報讀課程及修讀學分的學生。數碼化關注學員學習的動機,他們參與的原因來自同理心。學習的價值意義,來自能否有效回應及服務與他們同溫層或有關連的群體。
 
門訓和神學教育數碼化的支持者,大都認為若不追趕這潮流,一定會被網絡時代所淘汰。若是這樣,教會與神學院進行數碼化轉型,真的是在所難免嗎?數碼化更是未來神學教育的主 要方向嗎?
 
道成肉身與數碼化危機
門徒數碼化並不只有一面倒的贊成,當中也有不少指正的研究和討論,值得我們深思。[5] 多年從事神學教育的舊約學者保羅.侯斯(Paul R. House),其著作《潘霍華的神學教育願景》透過詮釋潘霍華的事跡,以基督論的進路建議一種名為「道成肉身式」的神學教育。此為一種以追隨基督為本、重視可見形式 的群體生活及面對面的神學教育願景,以針對仍以服 侍教會及訓練牧者為辦學宗旨的神學院,以此思考神 學教育的未來。[6]
侯斯多番批評神學院不加批判地進行數碼化的問題。例如有學院為提高收入,大量開辦網上課程、 濫收學員、售賣學分和學位。侯氏不客氣地用潘霍華的話,訓斥這樣的同業尤如售賣廉價恩典(cheap grace)。[7] 另外,侯斯指出神學教育的辦學宗旨是訓練未來牧者,只透過學員素未謀面的導師教授,不易學到。[8] 侯氏也十分關注神學教育對宣教與使命實 踐的培育。因此,他認定良好的神學教育,取決於能否培養門徒的恆忍。[9] 他懷疑門徒數碼化雖然為神學 課程及資源帶來便利,但同時也令神學院走向市場化,課程尤如可供消費的商品(commodity)。學員不自覺地成為了顧客,對委身犧牲,與學習信心順 服等作門徒的代價要求,背道而馳。[10] 他又指出不少第三世界國家、在戰亂中或受福音限制等地區,信徒要堅持信仰,公開表明是基督徒的身份,有可能面對生命威脅。 這些地區也沒有良好的網絡 和數碼工具,甚至受嚴重的網絡監控,但獻身報讀神學、立志成為傳道牧者和宣教士的, 卻依然大有人在。[11]
​侯斯透過研究潘霍華的事跡, 建議一種「道成肉身式」的神學教育。[12] 侯斯主要透過潘霍華於 1937 至 1940 年期間,應當時德國認信教會之邀訓練傳道人,其中又以《追 隨基督》及《團契生活》兩本廣為人熟知的著作內容來討論「道成肉身式」 的神學教育。
《追隨基督》強調基督以道成肉身的方式與我們相遇,因此跟隨基督成為門徒必是可見而具體的。[13] 按此思路,筆者認為這展示了真正的神學,其「本性並非能所式的」(subject-object)知識結構,而是在信仰中的位格式知識(personal knowledge)。 《團契生活》指出神學院同時也是基督身體的一部份。理想的神學教育需要培養神學生於學習期間,藉大量的群體讀經與禱告聚會,經歷緊密相連、有形有 體的群體生活,如此才能於畢業後,牧養同樣有形有體的基督身體——教會。[14]
互補與優次的再想像
綜合上文分析,數碼化看似勢不可擋,但我們不能不加批判地把它照單全收,應視它只是操之在我的「工具」。在存有論的層面,數碼化其實已是不易逆轉的範式轉移,例如近代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的理解,他把科技定性為一種「集合-擺置」(Ge-stell),科技 「擺置」了人的生命,成為人類生命的「框架」,意味科技生活成為人之為人的一種不能輕易擺脫的存在模態。[15] 若把門徒的本質與生存置於擺置的概念,科 技的擺置與數碼世界便成為門徒的定義和建構一切的所在。
然而,我們又不能、也不應完全置數碼科技對神學教 育的價值不顧。兩者如何調和,仍需要多下功夫。以 下是筆者認為可以考慮的方向:
i. 利用資訊傳播的流量果效與便捷的同時,也要 顧及培育神學反思的研判能力。前者可說是量 的問題,後者則是質的考量。許多神學知識是有爭論性的,若不花時間反思,其實是在囫圇 吞棗。持久能造就人、使人成為門徒的思想, 能經得起時代的洗鍊,欲速求成,反倒不達。
ii. 重視建立關係和傳播個人位格的知識。神學院、 訓練機構和教會,若能製造更多師徒模式或師 友同行關係的環境,將有助培育生命與知識、 實踐與理論等的整合。這樣的環境也有助提防把神學教育商品化和客體化的可能。真誠的師友關係,會揭露導師是蒙恩的罪人,他們同樣有軟弱的地方,需要不斷陶鑄。
iii. 發掘使命辨析與靈命導引的有效模式。數碼化造成流量大的成效,但也把人的需要抽象化與大數據化。近年推動網絡牧養的教會,提出要留意 O2O(online to offline)的雙軌模式,這會否是當中較佳的互補方式?無論何種方式,要注意其實是優次的問題,因為使命的發現和辨析是具體的,人的情感流露是身體形式的,生命的同理與導引,需要恰度的觸碰與溫度。 面授等可見形式,依然是使命辨析與靈命培育 不能輕易取代的形式。
註釋:
[1] Jamie Domm, Digital Discipleship & Evangelism (Lincoln: Advent Source, 2020), 284.
[2] Domm, Digital Discipleship & Evangelism, 243.
[3] Domm, Digital Discipleship & Evangelism, 25.
[4] Domm, Digital Discipleship & Evangelism, 25.
[5] 例如近年推動「銳意門訓」模式的曾金發牧師,便留意到門訓數碼化的壞處。參 曾金發:〈重新委身耶穌基督:在變動時勢中不變的作主門徒〉,《基督論壇報》, https://ct.org.tw/html/news/3-3.php?cat=19&article=1387989(瀏覽日期於 2022 年 10 月 25 日)。
[6] Paul R. House, Bonhoeffer’s Seminary Vision: A Case for Costly Discipleship and Life Together (Wheaton: Crossway, 2015), 26, 29.
[7] House, Bonhoeffer’s Seminary Vision, 89–90.
[8] House, Bonhoeffer’s Seminary Vision, 192.
[9] House, Bonhoeffer’s Seminary Vision, 147–148.
[10] House, Bonhoeffer’s Seminary Vision, 91–93.
[11] House, Bonhoeffer’s Seminary Vision, 188.
[12] 侯斯的論點來自過往人們可能輕視了潘霍華作為神學教育家(educator)的角 色,以致我們研讀他的作品及神學時,忽略了他對神學教育的貢獻。House, Bonhoeffer’s Seminary Vision, 23–25.
[13] House, Bonhoeffer’s Seminary Vision, 98–100.
[14] House, Bonhoeffer’s Seminary Vision, 89. 梅智理認為侯斯指出了數碼化的問題, 即使它如何便捷,我們必須注意真理往往不能只從文字與數據傳遞,卻要從位際 關係的會遇裡產生,正如主基督以道成肉身的方式揭示真理。梅智理:〈書評: 潘霍華的神學教育願景〉,《山道期刊》,第三十六期(2015 年):173。
[15] 林子淳:〈集置的政治:海德格的技術追問與政治糾葛〉,陳錦輝編:《裝置一切: 技術—生命—政治》(香港:德慧文化,2020),180–185。

原載於《中宣通訊》第206期,2023年3-4月,頁2-3。

​歡迎轉載,請列明出處!

門徒數碼化:未來神學教育的再想像2.jpeg

​作者簡介

周震聲-square.jpg

周震聲博士

​神學講師

神學碩士課程統籌

R2靈命培育.jpg
R2宣教培訓.jpg
R2_神學思考.jpg
R2_中國研究.jpg

© 中國宣道神學院 | 跟隨基督 胸懷神國 牧靈宣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