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靈深一席談》 第 1 期
聖經與靈塑 (Scripture and Formation)
古樂思(Knut Grønvik)
翻譯:郭瑞儀
拉比以利以謝(Rabbi Eliezer)說:「人若要真正明白聖經中的某個字詞,就必須全人進入其中。」
但他的其中一個跟隨者反駁說:「但人已經長大,怎能進入那細小的字詞中呢?」
拉比回答說:「我所指的,不是那些自以為比聖經字詞更大的人。」
一字一詞,到底有多大?試想想舌頭的力量,這百體中最小的,能作極美的事,亦能作極大的惡。小小的字詞能大大影響人的生命──可建立,可拆毀,可傷害,也可醫治(雅三1-6)。倘若一般的字詞已擁有如此龐大力量,更何況是聖經的字詞呢?聖經裡記載著神的道。因此,在思想聖經在靈命塑造中所扮演的角色時,我們必須謹記拉比以利以謝的提醒。在面對神的道時,我們面對的是那比我們更大的,能力更超越的;我們必須謹記這一點。
首先,我們透過聖經與那創造和維繫這世界的道相遇。神的道創造萬有。神的道就是創造與維繫萬物的大能,叫萬物(包括人類)享有生命(編按:約一1-4)。沒有神的道便沒有創造,也沒有人能夠存活;這是我們賴以存在的基礎。同時,神亦透過這道不斷創造和醫治我們,重塑人的內心,模造我們變得更像主耶穌。誠然,「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來四12),能刺入人的心和靈魂,審判惡人,堅固義人。
第二,我們透過聖經與道成肉身的基督相遇。在拿撒勒人耶穌身上,我們看見神的道成為人。按照拉比以利以謝的說法,耶穌是全人進入了神的道中;同樣,神的道亦進入了耶穌整個人裡去。因此,當我們讀到耶穌的生平事蹟,就是看到神的身體語言;當我們讀到耶穌的說話,就是聽到神在說話。
我們閱讀聖經,就能接觸所承載的道。我們可以像耶穌一樣領受這道,讓神的道也能在我們的生命裡彰顯出來,「直到基督成形在〔我〕們心裡」(加四19) 。
親歷其境
要達到這境界──就是讓神的道在我們的生命裡彰顯出來,讓神的道的創造能力改造我們的內心──就不能單靠用頭腦和思維去研讀聖經。
只理解字義是不足夠的,即使擁有一套無懈可擊的神學思想也是不足夠的。事實上,這種讀經的方式只會窒礙我們的靈命成長。對聖經字義的理解越是客觀理性,倒會令人產生一種操控感,跟那位透過聖經向我們說話的神保持「安全距離」。按照拉比以利以謝的說法,這就是將自己想像成比聖經字詞還要大了。人若只能在頭腦上明白聖經,卻不能完全進入神的道當中,實在令人惋惜。
為了填補只憑理性明白聖經的不足,我們必須透過其他方法來研讀聖經。我們要運用不同官能、投入情緒、甚至潛意識,才能全人進入聖經之中。我們要設法讓聖經向我們說話、塑造我們;而非只視聖經為一堆原材料,給我們從中抽取信仰的教條。相反,我們才是原材料,讓神塑造我們變得更像祂的兒子──就是那道成肉身的耶穌。
這是我們所見過的
到快要離世的日子,使徒約翰寫了一封信給信徒,憶述他跟耶穌在加利利及猶大地的那段日子:「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約壹一1-3)年輕的約翰與道成肉身的耶穌朝夕相處,相知甚深。約翰常與耶穌一起走路,深知祂的步速。約翰不但聽主說話,亦熟習祂的語調。約翰不但觀察主所行的,亦親身感受到當時的環境和氛圍。當耶穌停下來望著某人,約翰看見祂眼神中所流露的意思。在最後晚餐中,約翰甚至躺在主的胸膛,因而聽到祂的心跳聲。
對約翰來說,與生命之道接觸,從一開始就是與身體和靈魂有關的經驗。他學會了完全敞開自己,透過感官、情緒、反省和思想去認識生命之道。目睹耶穌離去50年後,約翰仍然可透過記憶和感官去接近耶穌。他記得自己和別人所見過、聽過和親手摸過的。他與耶穌生活的那段日子期間曾發生的事、說過的話,對他來說是無比的真實。多年來,他透過記憶,繼續跟那生命之道直接接觸,以致生命不斷被更新塑造,得以更像基督──我們知道這一切,是因為約翰被稱為愛的使徒。
張開心靈眼睛
約翰和其他見證人比我們「優勝」的地方,就是他們曾經見過、聽過、親身接觸過耶穌。但我們也無須過於強調這種「優勢」,因為從認識耶穌其人到敬拜祂為神,過程並不簡單。而且他們與耶穌在世相處的日子只有短短三年。
事實上,這些見證人終其一生都只能靠他們的心靈感官和記憶,回想他們所見過、聽過和親身接觸過的道──耶穌,他們都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林後五7)。那就像我們與神接觸的經驗一樣──大部分時間都不能親眼見到耶穌。然而,這並沒有妨礙他們與耶穌建立深刻的內在關係。正如約翰所說,他們「乃是與父並祂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約壹一3),而相交的基礎就是他們曾經見證的。他們曾親眼見過生命之道,如今這道活在他們裡面,並不斷塑造他們的生命。
多年之後,活在今天的我們亦可以這樣與主相交。聖經記載了見證人的經驗和感受;閱讀他們的故事,就能讓生命之道活現我們心中。雖然我們沒有像他們一樣的回憶,缺乏親身的官能體驗,但我們裡面都擁有這些感官:心靈的眼睛和耳朵、觸覺和味覺,而這些心靈感官都是可以操練的。只須學懂運用這些心靈感官(編按:運用想像力)去讀經,神的話就會活在我們的生命深處,使我們感受到第一世紀信徒的體驗。
這方法一點也不神祕:就如閱讀一個好故事,只要啟動心靈感官去細讀,那故事就會活現在我們之中。當然,若我們只求汲取故事的教訓,故事就無法活現。如果所有故事都可以在今天活現出來,聖經「故事」就更不在話下了。只要我們全人地進入聖經──包括我們的想像和心靈感官──我們就會發現,聖經亦會進入我們裡面,真正地塑造我們。
想像與默想耶穌
運用想像力和感官來讀經,在基督教歷史傳統中由來已久。500年前,依納爵(Ignatius Loyola)在其著作《神操》(Spiritual Exercises)中就曾提出類似的建議,當然,啟發他的是更早期的文獻。我猜想,這種進入神話語的操練,可追溯至眾使徒。
憑想像力讀經的方式適用於任何經文,尤其是福音書和其他細節生動的聖經故事。堯士(Gerard W. Hughes)是現代提倡依納爵神操方式的領導人物,他以一段福音書經文為例,簡潔地介紹想像式讀經的方法:
試想像一下,那情景就在眼前發生,你也身在其中。你無須想像自己是2,000年前的加利利人,做回自己就可以了,但記著你是參與者,不是旁觀者。不要勉強任何事。讓這想像引領你,而不是你操控這想像的進程。容讓自己發揮想像力,才能啟動你的心靈感官,例如,想像一下經文所形容的人物、房間的設計和顏色、人們的衣著、當時各人的形態等等。想像自己與故事中的人物交談,尤其是耶穌,先留意祂對其他在場的人的影響,然後祂向你說話了,你會有何反應?讓你的心作出即時而誠實的回應。1
在挪威,這種想像式讀經法稱為「默想耶穌」,構思和提倡者是盧瓦斯(Edin Løvås)牧師。來自非主流福音復興派教會的盧牧師,是挪威跨宗派靜修運動的創始人,這運動迄今已50年。年青時的盧牧師深受依納爵的影響。多年來,他不斷簡化並介紹想像式默想法來閱讀福音書。他最受歡迎的著作《與耶穌相聚一刻》(直譯;Minutes With Jesus)2,包含365 個福音書的故事場景,邀請讀者作出三個行動。第一,觀看:利用心眼想像故事的場景。第二,禱告:想像自己身在其中,向耶穌禱告。第三,敬拜:按著故事所揭示的耶穌去敬拜祂。
透過心靈感官進入聖經之中,讓你能直接在禱告和生活中與耶穌相連。這樣的默想方法能跨越聖經故事和我們之間那2,000年的鴻溝。最關鍵的是,耶穌雖是眼不能看見,卻的確臨在我們當中。但如要對耶穌有正確的想像,而非受制於人的思想和期望,我們就須要回想耶穌在世上與門徒相處的片段。透過「默想耶穌」,我們進入了福音書的場景,以至場景中的耶穌──就是神那成了肉身的道──可以進入我們之中。
我是在學生時代學習這種想像讀經和默想法的,那時大約是70年代。這方法為當時較膚淺、重感覺的「耶穌革命」(Jesus Revolution)運動,注入了深化的動力和根基,也對深受「耶穌革命」影響的我有很大幫助。這方法亦成了分辨神類的工具。同時,默想聖經經文亦令我的神學訓練更有生命力,更豐富。
「默想耶穌」是我30年來讀經的基本方法。這些年來,我聽了許多講章,讀了不少有趣而具啟發性的神學文章,但比起我這些花在「默想耶穌」的千百個小時,沒有一樣能對我與神的關係有更深遠、更具生命力的影響。有好幾次,我經歷到昔日的場景與我的禱告室之間竟沒有絲毫距離。那就像在我進入聖經的同時,聖經亦在我裡面說話──經文在我裡面再一次活現過來。
細味聖經
人人都擁有想像力;有些人可能需要訓練一下,但想像力是與生俱來的。可是,每個人的想像力都是不同的。有些人的心靈眼睛很銳利,能夠細緻地想像聖經的場景。有些人心靈的耳朵很靈敏,就像聽到當時的聲音一樣。有些人特別留意周圍的環境,如當時的氣氛、群眾的情緒等等。因此我們無須模仿別人,只須要尋找一套適合自己、屬於自己的默想方法。
最令我得益的方法是細味聖經。味覺是官能的一種,而心靈的味覺可以幫助我們體會那些簡短而精煉的經文。以登山寶訓中「你們是世上的光」一句為例,為了細味這句經文,你要把它放進口中,反覆咀嚼,在不同的字詞上加重語氣,品嘗那些體會有何轉變,不同的重點對你有何影響。在「你們」或「世上」加重語氣,味道是截然不同的。不久,你會發覺自己特別喜歡某種語調,視乎你當時的生活光景和需要──這就是神所賜的禮物。這就是讓聖經進入你裡面!
我運用這種細味聖經的方法,明白了不少聖經中的問題。有時候,要從聖經中得到清晰答案並不容易;但聖經本身又的確提出了不少具挑戰性的問題。有趣的是神很喜歡透過向人發問來打開溝通之門。
早在伊甸園時代已經如是。「你在哪裡?」(創三9)是有記載以來神第一次向人發問。這問題聽來是怎樣的?語調是怎樣的?神是憤怒、擔憂,抑或充滿期待?這答案將影響神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另一個例子是耶穌問瞎子巴底買:「要我為你作甚麼?」(可十51)多念幾遍,逐一在不同的字上加重語氣,嘗嘗這條誠懇、開放的問題。每一個字都是回應瞎子──或正在品嘗這條問題的你──不同的需要。我們不清楚當時的語氣如何,但總有一種語調最能把你的生命和這句經文連繫起來。
不斷咀嚼
與這種推敲和細嘗聖經的方式相關的,其實就是不斷在心中重複較短的經文。這跟東正教會念誦「耶穌禱文」或一些東方宗教的念經,有著極相似的地方。
每當你讀到一段經文,總有些字句會特別觸動你,或對你尤其重要,值得你反覆思量。把這些字句存在心裡,刻意地重複念誦它們,按著呼吸節奏輕聲去念。一段時間後,那些字句會慢慢沉澱,在你裡面深化成為不住的禱告。
這種反覆念誦經文或讓經文在我們裡面說話的做法,可追溯至舊約猶太教以及早期基督教修道院的操練。每日進餐時的lectio continua(連續讀經),結合在內心以祈禱方式不斷反覆念誦聖經短句。有些人提及ruminatio反芻讀經或重複誦讀,ruminatio一詞的意思就是「咀嚼反芻物」,這個詞源於修士帕霍米烏斯(Pachomius),他是古代四世紀一間修道院的創始者。將沉澱於心靈深處的經文不斷浮現在意識之中,然後再咀嚼、再消化。
十二世紀初,天主教修士伯納德(Bernhard of Clairvaux)的朋友威咸(Wilhelm of St. Thierry)曾說:「反芻讀經和一般讀經的相異之處,就像一段多年友誼和短暫造訪的分別,或兄弟之愛與泛泛之交的不同一樣。在每日讀經之中,總要把一些經文放進記憶的腸胃之中,讓它得到消化、反芻,然後再消化。」3
聖經進入我們裡面
反芻誦讀經文是一種讓潛意識與聖經連繫起來的方法。就如透過想像力、味覺或其他心靈感官去讀經一樣,在內心反覆念誦經文,就會嘗到聖經在我們裡面說話的經歷。神的道真的活在我們裡面。
這些讀經方法都能幫助我們全人進入聖經裡面,就如拉比以利以謝所言一樣。更進一步的是,當我們閱讀神的道,神亦在閱讀我們。當我們進入神的道,神的道亦進入我們裡面。最最重要的是,這是因為神的道比我們更大。
註釋:
1. Gerard W. Hughes, God in All Things.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2003), 67-68.
2. Oslo: Verbum, 1986.
3. Wilfrid Stinissen,. I din munn og I ditt hjerte [In Your Mouth and in Your Heart].( Oslo: Verbum 1998),98.
推介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