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跨越生命轉化的絆腳石
IMG_8265.jpeg
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在《擁抱轉化》(Embracing the Transformation)一書中指出,宣講成為孕育一個「有別」之群體(alternative community)的機遇,成員有著一個「有別」的眼界、一個「有別」的使命,充滿對上帝的讚美及順服。[1] 布魯格曼接續提出,這個孕育「有別」群體的工作,取決於對非此即彼(either/or)的處境有否一個清晰的了解,並且在其中作出一個扎根於神學並展現合乎倫理的決定。[2] 無疑,我們的日常生活並不如非此即彼般簡單,而布魯格曼亦只是利用非此即彼的概念,帶出恰當選擇的重要。不過,布魯格曼這個信仰群體「有別」的概念,正好反映要成為信仰群體的一員,轉變以至迎向上帝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過程。

不論在希伯來聖經及新約聖經,「轉向至上帝」這說法常常出現,它包含了多個概念,其中一個在「建立門徒」(discipleship)中佔一重要席位的就是「悔改」(μετανοέω;其同源名詞為μετάνοια)。它在生命轉化中有著什麼位置?讓筆者從「悔改」一字的基本意義開始。

「悔改」(μετανοέω、μετάνοια)在《七十士譯本》及新約聖經分別出現 31 及 56 次。在《七十士譯本》中,「悔改」一字較多出現在耶利米書,其餘的則在不同的先知書及智慧文學中。[3] 在新約聖經,「悔改」一字則多在路加福音、使徒行傳及啟示錄出現,其餘零星散落在羅馬書、哥林多後書、提摩太後書及希伯來書等。雖然,「悔改」是耶穌福音事工中一個重要元素,但相對而言它出現的次數卻是屈指可數。

按字詞的組成,「悔改」一字可指到心思的轉變,而這意思亦成為「悔改」的基礎意義。[4] 然而,此用法並沒有在新約聖經中出現,相反《七十士譯本》則有使用。例如撒母耳記用「悔改」一字,講述以色列上帝並不會改變祂的心意(撒上十五 29)。同樣的用法也在先知書出現,並往往跟上帝的慈愛及憐憫連上關係。箴言有一處經文,則將心思轉變的意思,應用在人的身上,描繪成智慧人的特質(箴十四 15)。

《七十士譯本》中相信屬後期編寫的文獻,則以「悔改」強調人在道德、政治、宗教等處境中的一種歸化(conversion)[5]。例如在箴言三十章 1 節,智者指導其門生接受其教導時需要「悔改」,這是相信上帝之人應作的事情。這裡的「悔改」相信是對上帝的一種歸化。[6]《所羅門智訓》(Wisdom of Solomon)則在十一章 23 節將「悔改」與罪連上關係,並似乎放置在社會的處境之中,指出智慧人正視罪的需要。一世紀的希臘化猶太學者斐羅(Philo Judaeus)也在《論美德》(De Virtute)解釋摩西的教導時,強調「悔改」與遠離罪的重要(《論美德》175–186)。[7]

新約聖經使用「悔改」一字,基本上也是說明人在不同層面的歸化(如羅二 4;來六 6)。馬可福音一章15節及馬太福音四章 17 節更將歸化的意思放在耶穌的事工內,成為耶穌「建立門徒」(discipleship)的一個核心。馬太福音將「悔改」跟門徒的外在行為連上關係(太三 8);[8] 路加則明確呈現「悔改」與罪不可分割的關係。路加福音三章3節就講述接受悔改洗禮的目的是「使罪得赦」,十五章 7 節及 10 節和十七章 3 至 4 節提到罪人悔改的情況,亦有不悔改之人的惡果(路十三3、5)。

「悔改」跟罪的關係,在路加福音「建立門徒」一事中亦十分重要。雖然,路加並沒有如馬可及馬太般,明確地將「悔改」與「福音」(εὐαγγελίζω、εὐαγγέλιον)連上,但當路加記載耶穌復活後遇見門徒,耶穌教導門徒要將悔改以至罪得赦免的訊息傳至萬邦(路二十四47)。使徒行傳承接這用法,彼得多次在其教導中表達「悔改」跟罪的對立關係(徒二 38;三 19;五 31;八 22)。由此可見,路加在悔改一事上,明顯較為關注耶穌門徒需對罪的警惕,並且要將此警覺傳遞下去。《十二使徒遺訓》(Didache)十五章談及委任教會領袖的條件,當中第 3 節就講解領袖如何面對那還沒悔改的會眾,[9] 或許反映早期教會有著路加對「悔改」與罪對立的類近觀點,並且有一定的重視。
 
值得留意的是,即使福音書某段落沒有使用「悔改」一字,也不代表該段落沒有明確講述「悔改」歸化的概念。[10] 事實上,希伯來聖經除使用נחם表達「悔改」,也有用שׁוב這個表達「轉回」動作的字詞,象徵地描繪歸化的意思,而《七十士譯本》卻是更多使用ἐπιστρέφω,而非μετανοέω來作翻譯。[11] 由此可見,悔改歸化的概念並不局限於μετανοέω的使用。

約翰福音十二章正好有這情況,當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城,並預言自己受死後,祂先後引用以賽亞書五十三章 1 節及六章 10 節,來講述猶太人不信的情況。首先,以賽亞書五十三章 1 節字面提及沒有人相信所傳講的東西,正好配合耶穌所面對的處境。若再仔細了解以賽亞先知的講論,沒人相信的情況是指向受苦僕人的遭遇,這名受苦僕人所傳救贖的佳音得不到猶太同胞的支持及接納。或許,約翰引用此經文,呈現耶穌就如同那位受苦僕人,[12] 這亦呼應上文耶穌預示自己受死的結局(約十二 23)。

耶穌接續使用以賽亞書六章 10 節,帶出猶太人不信的原因。按經文的說法,耶穌就是使猶太人硬心的那位。[13]  這說法或使人有感耶穌無情,但當細心留意上文,耶穌早已多次施行神蹟,只是猶太人不選擇相信( 37 節),下文進一步提到「愛人的榮耀過於愛上帝的榮耀」( 42–43 節)。整個脈絡的關鍵在於 41 節約翰福音所補充的話,就是以賽亞先知看見主的榮耀。當耶穌引述以賽亞書時,祂拿走「聽」這一元素,並強調「看」的重要。將引文跟其上下文對比,顯明了上帝在其救贖計劃中的主權,而人亦有責任適切回應上帝。[14] 兩者在彼此互動,當中的轉接或許就是「回轉過來」(στρέφω,約十二 40)。由此看來,這包含「悔改」的回轉就成為了相信耶穌、選擇光明,並且排拒黑暗的關鍵元素。就約翰而言,這是壁疊分明、毫不含混的,因為耶穌在引述以賽亞書後,便宣告「我到世上來,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裏」( 46節;比較約一 5)。因此,耶穌的跟從者不是相信耶穌、看上帝的榮耀,就是排拒耶穌、看重人的榮耀。
 
從約翰福音的角度來說,「悔改」是獲得真正生命的行動。有趣的是,耶穌在約翰福音十二章雖提及回轉,卻沒有提及「罪」(如ἁμαρτάνω、ἁμάρτημα、ἁμαρτία)。[15] 然而,耶穌早在八章 24 節指出「不信我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此舉顯明約翰相信,「悔改」回轉、相信耶穌就是不屬世界、不在罪裡,有著一個「有別」的生命,正好呼應路加福音看待「悔改」與罪之對立關係。

生命轉化的課題,包含了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轉化。然而,「悔改」這歸化遠離罪的行動,會否成為我們所關注的事情?約翰福音就切切實實地告訴我們,這是需要的,並且要向人見證這種生命的源頭,並要以此建立門徒。
 
注釋:
[1] Walter Brueggemann, Embracing the Transformation, ed. K. C. Hanson (Eugene, OR: Cascade, 2014), 2.
[2] Brueggemann, Transformation, 3.
[3] 當中包括有以賽亞書、約珥書、阿摩司書、約拿書及撒加利亞書,而智慧文學則有箴言、《所羅門智訓》(Wisdom of Solomon)及《便西拉智訓》(Sirach),另有一次在撒母耳記上十五章29節。
[4] μετανοέω由介詞μετά及動詞νοέω組成,分別帶有轉變及思想的意思,參LSJ, s.v. “μετανοέω;” Moisés Silva, “μετανοέω,” NIDNTTE 3:290–293.
[5] 有關conversion一字,有譯作歸依或歸信,但此翻譯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相反,μετανοέω在歸化的意義,則可應用於宗教以外的處境。另一方面,conversion亦可解作轉化及轉變,但此翻譯或卻使人與transformation一字混淆。故此,筆者在本文將以「歸化」作為conversion的翻譯,以作區分。
[6] 《七十士譯本》中箴言三十章1節跟馬所拉的版本有所不同,馬所拉文本中沒有「悔改」及「歸化」等相關的概念。有關《七十士譯本》之英文版本,可參考A New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Septuagint (NETS)
[7] 有關《論美德》的內容,可參 Philo, On the Special Laws, Book 4. On the Virtues. On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trans. F. H. Colson, Loeb Classical Library 341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9), 270–279.
[8] Donald A. Hagner, Matthew 14–28,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33B (Dallas, TX: Word Books, 1995), 50; R. T. France, The Gospel of Matthew,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2007), 111.
[9] Bart D. Ehrman ed., The Apostolic Fathers, Volume I: I Clement, II Clement, Ignatius, Polycarp, Didache, trans. Bart D. Ehrman, Loeb Classical Library 24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440–441.
[10] Silva,“μετανοέω,” 3:292.
[11] 《七十士譯本》亦有少量經文使用μεταμέλομαι來翻譯或表達「悔改」此概念,如歷代誌下二十一章15節。
[12] Andreas J. Köstenberger, “John,” in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Use of the Old Testament, ed. G. K. Beale and D. A. Carson (Grand Rapids, MI: Baker Academic, 2007), 479–483.
[13] 這跟馬太福音引用以賽亞書時的情況不同,耶穌在那裡的表達手法,明確道出瞎眼硬心的主因是「這百姓油蒙了心...」(太十三15),是猶太人自身的問題,而非耶穌使他們硬心。約翰福音的表述手法,跟馬可福音更為相似(比較可四12)。
[14] D. A. Cars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The Pilla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London: Apollos, 1991), 448–451; J. Ramsey Michaels, The Gospel of John,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MI: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2010), 712–713.
[15] 上文提及《七十士譯本》更多使用επιστρέφω來表達悔改歸化的意思,但新約聖經在36次使用επιστρέφω中,只有17次表達此意思,其中亦只有4次明確跟罪相關。στρέφω雖在新約聖經出現21次,但只有在約翰福音十二章那處表達歸化的概念。
原載於《中宣通訊》第212期,2024年3-4月,頁2-3。
​​靈命塑造其他文章
  • 活出「真我」:華人文化處境下的靈命培育/陳凱欣

  • 從靈修學角度看——基督徒生命轉化的歷程/王淑華

  • 生命轉化——以斯帖與普珥節/蒙日昇

  • 跨越生命轉化的絆腳石/梁耀明

  • 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從不安到安息的關係旅程/王淑華

  • 何西阿先知的靈命塑造/蒙日昇

  • 詩篇與靈修/蒙日昇

  • 假如「教會」不再存在——形式的再思與靈命、使命的互動/陳凱欣

  • 活出受教者的生命/潘玉萍

  • 靈命與事奉,怎可分割?/黃韻妍

  • 恩典的節奏/黃韻妍

  • 淺談屬靈導引/陳群英

  • 由門訓到領袖—以生命建立生命的領袖培育/呂慶雄

  • 生命成長:輕省的事奉擔子/黃韻妍

  • 屬靈導引與我/黃德光

  • 屬靈導引:在神親自的導引中作牧養/蔣賴玉芳

  • 牧靈人/馮兆成【注:提及三化四柱與牧靈、SD等關係】

  • 以「實習課程」牧養神學生/蒙日昇

​作者簡介

Edmund Leung_edited.jpg

梁耀明

​新約講師

© 中國宣道神學院 | 跟隨基督 胸懷神國 牧靈宣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