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靈深一席談》 第 1 期
聖經與靈塑 (Scripture and Formation)

莊臣(Jan Johnson)

翻譯:陳秋蓮

        多年來,我都一直用不同的方式來操練聖經默想,而且也一直在教導別人,但我似乎要到最近才開始掌握到其中的要點。這個要點就是,每當我讀經的時候,我得刻意地使自己順服下來,容讓神允准那聖靈的靈氣吹動過的經文來向我說話。其實這就是一個邀請的禱告:祈求聖靈的到臨(Veni, Spiritus Sancte)。可能因為我以前常常任由自己心不在焉,結果到現在才明白我需要在默想經文之前,用一個真誠、尋求聖靈就在今天向我說話的心作序禱。我認為這並不是落俗套,或是一件例行公事,而是一個親密的時刻,像一對老夫老妻之間所流露出的那份愛意。在他們所共度的歲月中,他們每天仍會很關切地彼此問候對方:「你今天好嗎?」無論何時,他們依然是那麼真心真意地彼此對問,並且用心聆聽老伴的答話。
 
        當我開始了在默想前作出這樣的邀請,我就以為終有一天我就無需作此一舉了。但是這個邀請,或懇求,或把自己順服下來,永不會陳舊,或有任何理由需要停止這樣做。像我們這些經常去講道、講課、帶領查經班的人,往往落於傾向操控信息,唯求表達得恰當。因此,對我來說,要完全向神開放,聆聽祂今天要對我說的話,不但會使我深感脆弱,也教導我要學習更深層地信靠神。
 
        舉個例子,我以前每當讀到哥林多前書十三章4至8節,都往往會把它讀為一個自己不能通過的考試──我有沒有忍耐?沒有。我有沒有恩慈?沒有。我有沒有嫉妒?我總是不能通過考試。但是,有一次當我默想這段經文的時候,我想到因為神是愛,所以經文對愛的描述,也就是對神的描述。因為神是愛,所以神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神是不嫉妒,神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也不輕易發怒,神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無論甚麼事,神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神是永不止息的。
 
        當我一再反覆細味這些字句的時侯,我很感謝神。祂沒有計算我的過犯,無論我是如何無禮不敬,自高自大,神也不會惡待我。這位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的神,實在叫我傾心愛慕。我經常悲觀、多疑多慮,但神凡事盼望,凡事相信。我就學習盡情享受神深廣美善的愛。
 
        我每次默想這段經文,都會被不同的字詞或片語所吸引,或者,同一個字詞給我不同的領受,我要不斷去思想神當天向我說甚麼。我發覺,若我不把它視為一個責任,或者不過分努力的話,效果倒會更好。所以,我對自己那天所作出的決定,一點也不感到意外。那天,我去了遠足,一路上都在思考那一章聖經。回家後,我作出了一個看來並不重要的決定。我決定不去跟我21歲的兒子「談談」他那無禮的言論,因為我知道我無法存著愛心去跟他說,所以我把這件事擱在一邊。我的決定是,我寧可繼續無聲地去愛他和鼓勵他。(我倒有求神差派別人去跟他談談他的壞脾氣!)對於我這個「放下操控」的康復學員來說,這是一宗大事。
 
         所以,我繼續保持安靜。幾天後,當我和他在鬧著玩的時候,機會來了。我們在輕鬆的氣氛下,漫不經心地談到他的態度和我希望看到的改變。他笑著答應說:「噢,好的。」我們的對話有了何等大的改變!全因為我曾把時間放在默想神的愛上,被祂的愛所感染;神的愛是溫柔又忍耐的!
 
        當我們敞開自己,領受神今日要向我們所說的話,生命便開始轉化為滿有基督的樣式。當我們時常默想神真實的良善,我們裏面就會有所改變,也自然會變得謹慎,遵行聖經所吩咐的,作美善又有智慧的事(書一8)。事實上,我們是滿心樂意這樣行。良善是自然流露出來的,並非出於勉強。
 
        不過,成功的秘訣是,要持續地以非操控的態度去讀經,學習「存溫柔的心領受那所栽種的道,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雅一21)當我們存溫柔順服的心去讀經,道就會更完全地栽種在我們的心裏,把我們的心思和意念都纏裹起來。我們放下自己的所有:所有的計劃、想法、財物和角色身分。陶恕(A. W. Tozer)勸勉我們:「〔聖經〕不單是一本曾經向我們說話的書,它更是一本今天仍在說話的書……假如你願意繼續去認識神,就應立刻打開聖經,期盼它會向你說話。然而,你不可帶著一個錯誤觀念,以為聖經是一件你可以圖個人方便去任意擺佈的東西。」[1]
現代思維的兒女
 
        但是,我們很多人確實很想操控神今日向我們所說的話。默想看來是與現代那多半是關乎征服和支配的觀念相左(這些觀念與事件瀰漫於大約在公元1500至2000年之間)。舉例說,人類在這現代期間征服了兩大洲,並戰勝無數的疾病。我們藉發明機器,能很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在這個分析的年代,我們沒完沒了地仔細做研究,剖析事物。這發展讓我們醉心於求新;結果,我們慣性地拋棄舊觀念,一心以為凡是新就是好的。這個「發展」亦使我們變得極端客觀。結果,我們以「理解取代奧秘之事,以資訊取締單純無知。」[2]
 
        雖然現代有許多發展幫助了我們,但也侵入了聖經中的信心觀。結果,靈修也變成講求取勝之道與效率。我們禱告為求得到結果,卻忘記了禱告是為了更深入認識神。我們尋求機械方法去使我們的「靈修時間」有成果。有關神的奧秘就由護教書籍去解決。我們認為詩人與先知所表達的意象都是主觀的,是聖經難以列表分析的部分,所以不會多看。可是,神卻容許聖經大部分的篇幅都以詩歌形式和用奧秘的字句寫成。甚至在保羅的書信裏面,也包含了不少看上去吊詭的論點。例如:「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弗三19)既然說祂的愛是超過人所能理解的,這愛就是不能知道的。所以,我們為何還要為「知道」這不能知道的愛而煩惱?然而,領會神這深不可測的愛才是我們禱告的重點。
 
        默想的成果(聆聽神的說話並轉化成為有基督的樣式)並不明確,所以,也是難以衡量去到甚麼地步。讓聖經向我們說話不能講求快速。默想是需要專注等待的,但講求成果的現代人卻迴避這項聖經所尊重的行動。
 
        所以,在讀經前先停下來禱告、求聖靈向我們說話,是有幫助的。不過,我們的思想有時也很富想像力,它會設法去代表聖靈發言。每當我能夠分辨出自己在這方面顯得狡猾時,我就會大聲讀出潘霍華寫的這段話:
 
        我們在默想的時候,要從所選讀的經文思想神的應許有多大的能力:它今天有非常個人的話,要對我們和我們的基督徒生命說的。神的道不獨是對教會說,也是向我們個別的人說的。我們向特定的字句敞開,直到它向我們說出個人的話。我們所做的只不過是一個平凡、未經專人指導的基督徒每日所做的事;我們讀神的道,猶如神對我們所說的道。(作者註﹕強調語氣乃後加) [3]
 
 
讓自己安靜下來
 
        我們請求神向我們說話時,表現馬虎,或許是因為我們常常很難叫自己安靜下來。在我們的文化中,大部分人不是雙耳堵著耳機聽電台的廣播,就是雙眼緊釘著書本,或被電視的表演節目迷住,卻就是不會默想。安靜有助默想,但是需要我們作出一些調整。
 
        在這種文化下生活的人通常會發現,每逢自己安安靜靜地坐下來的時候,總會出現以下其中一個情況。其一是我們會打瞌睡。我常常告訴參加者,如果這個情況在他們身上出現,那麼,願神保守他們能好好休息一下,因為他們一定很需要休息。趕忙、生活緊張的人實在很需要睡眠。
 
        另外一個常見的情況是,我們的思想在競賽。我們滿腦子是未完成的工作和要聯絡的人。我在每天進行默想的地方旁邊放了一本黃色便箋簿。每當瑣事嘮叨不休時──要辦的事、要給他打電話的人──我就會把它們草草記下,有意識地把這些事交託主。然後,我會故意把字條放在身後幾乎伸手不及的地方,以此來表示,我已準備好把那些有待辦理的事情擱在一旁,以聽候神的話。我把事情好好寫下來以後,便可以再次集中精神默想。(這些潦草的便箋往往成為當日一份很管用的工作清單。)
 
        我們最好不要因為自己思想不集中而感到煩惱,只需視這為學習放手過程會有的功課。蓋恩夫人(Madame Guyon)勸勉我們:「不要因為你的思想不集中而感到憂傷,但要保衛自己不要因過失而變得焦慮。」[4] 魏樂德(Dallas Willard)則這樣說:「默想十居其九是關乎置事情於不理,不為任何事情操心。它是一門立志讓事情放開的藝術。」[5] 把事情放開有助我們迎接神來向我們的生命說話。它鍛煉我們學習把控制不來的東西放手交給神。當我們學習保持內心安靜,就不會被生命中所遇到的各樣事情束縛,當別人對我們說話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真正把注意力放在他們身上,而不是匆匆忙忙的、為別的急事分心。我們更能好好地愛別人,因為我們著重的是他們;我們不擔憂自己應該對他們說甚麼才對,也不擔心如何才能贏得別人的支持。在靜默中,我們學習把我們的心思放在神身上,以致我們能一心一意向著神。
 
        如果有瑣事不停在我腦海出現,我就會拿起黃色便箋簿,並開始為那件事祈禱。因為可能有一些事情是我需要留心的。潘霍華也有同感:
 
        儘管這樣〔魂遊象外〕會使我們一再感到苦惱和丟臉,但我們不要因此灰心,也不要憂慮,甚或以為我們不適合默想。當這個情況出現的時候,不要緊張地箝制這些思想。反之,應該完全保持冷靜,把我們不停想著的人和事情一併放在我們的禱告中,並且一直忍耐,回到默想的起點。(強調語氣後加)[6]
 
        一天早上,我覺得有需要向一個朋友表明自己在某件事情上的立場,並為此感到煩惱。我覺得,我沒有坦白說出來就好像是欺騙了他一樣。(在前一天晚上的一個會議上,輪到我發言的時候,忽然時間到了──那鐘聲及時阻止了我!)我在默想結束後,不斷向神解釋為甚麼我必須那樣做。
 
        不過,床上放了我的聖經,翻到我剛默想過的詩篇第四篇:「你們應當畏懼,不可犯罪;在床上的時候,要心裡思想,並要肅靜。」(4節)要肅靜?我拿起聖經再去讀它一遍。(我剛才是否以為,「要肅靜」這句話消失了?)我再次向神解釋,如果我不如實說出來,我就會失去誠信。要肅靜?為甚麼?
 
        於是,我靠著椅子坐下來,使自己可以安靜。我放開當天所有的工作,再仔細思想怎樣才是「要肅靜」。最後,當我作好準備去開始新的一天,我不期然想到,說不定神正在我朋友的心中動工,並且是超乎我能夠想像的。我要是告訴他我的立場,可能會擾亂神的工作。我開始意識到,我如果說出來就會妨礙神在這個人生命中的工作。
 
        我捫心自問,發現這樣急欲維護個人坦誠與可靠的信譽,可能會令神在我朋友生命裡所做的工作蒙上陰影。於是,我回去禱告。我在苦惱中求問神若我不該講出來,那該做甚麼。我即時想起自己其中一條生命「法則」:我問自己,去愛眼前人便要怎樣做?「好的,」我對主說:「我願意愛這個朋友。」我會等到神認為適當的時候才講出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結果顯示這方向是正確的。
 
        如果你內心思潮起伏,感到很煩惱,你可以把你的煩惱寫下來。這樣,你就可以檢視這些事情背後的意義。你要把它們如實寫出來:我現在擔心的事情有哪些;有甚麼事情是我感到無法處理的;有件事即將要處理,但我情願不處理;然後把原因寫出來。詩篇的作者也這樣寫:「耶和華啊!求你在早晨再聽我的聲音;早晨我要在你的壇前向你陳明我生命中的一切片段,並要守候聖靈的降臨。」(詩五3)在上述各種情況中,你要懇求主今天向你說話。縱使你這樣做會使你偏離平常既定的默想方式,你也要這樣懇求主。
 
        另一方面,穩定的默想操練可以幫助你思想集中。例如,你可以習慣在同一個時間和地點去看聖經,並定下讀經計劃,以致你不會在靈修時不停翻聖經,找要讀的經文。你也可以選用一些現成的讀經建議(例如經文選讀〈lectionary〉,某些宗派在每個主日崇拜都會選用有系統的經文選讀,在崇拜時誦讀),或者順著一個主題來讀(如耶穌治病的故事),或只是慢慢讀完一卷書。每天讀最多十節經文已經很足夠。你的目標不是一口氣讀完一卷書,而是要與神互動交流。其實,有時你或會被某段經文深深吸引,而默想數天!潘霍華勸勉在芳根瓦(Finkenwalde)的神學生說:「在個人默想的時間裏面,我們〔應該〕限制自己只選讀簡短幾節經文,而且,我們可能在整整一星期裏面,都是讀同一段經文。」[7] 
 
        不過,存心順服、欣然接受神的帶領,可能表示你願意開放於不時改變原定的計劃。我曾經用兩年時間去讀舊約先知書,很是享受。但是,其間有一年夏天,我母親過世,我因而轉讀馬可福音。因為我需要熟悉的經文,使自己能緊靠耶穌。後來,我才繼續去讀先知書。如果你剛剛讀到或聽到有關某段經文深刻的教導,或許你會想花一、兩天時間轉讀那段經文。我最近就有兩次這樣的經驗,我用了幾個星期先轉去讀雅歌,後來又轉去讀詩篇一百一十九篇,然後才回去繼續我的讀經計劃。
 
        在開始操練默想的時候,選擇一些能夠紓解你心靈需要的經文,尤其是關乎你心靈破碎的地方,那會對你有幫助。例如,那些不相信神愛自己的人,可以默想一些提到神喜悅我們的經文。好像「耶和華你的神是施行拯救、大有能力的主!祂在你中間必因你歡欣喜樂,默然愛你,且因你喜樂而歡呼。」(番三17)「祂又領我到寬闊之處,祂救拔我,因祂喜悅我。」(詩十八19)
 
        假如你一直以來都愛討好別人,不停在做別人希望你做的事,因而疏忽了神給你一生的呼召,你可以默想馬太福音十章26至31節。在這段經文裡,「不要怕」這個詞出現了三次。每次出現都是關於害怕別人會怎樣想。這段經文的另一個重點在第28節下,耶穌在這裡提到對神的敬畏。對神有聖潔的、健康的敬畏,是甚麼意思?人在宇宙的創造主面前不戰抖,豈不是太無知嗎?我們若能對神有健康的敬畏,會怎樣影響我們想討好人的心態呢?當我們所渴望的對象是神,別人對我們的評價豈不會變得不重要嗎?對神存著這種聖潔、健康的敬畏,那感覺是怎樣的呢?
 
 
把說話放進神的口中
 
        造成不能存溫柔的心領受神所栽種的道的其中一個障礙,就是我們自己捏造這些話。我們甚至可能會想,我是不是把說話放進神的口中?舉例說,你的朋友不斷勸你要更加忍耐,所以你就從每一處經文裏面,把這個信息「聽」出來。不錯,忍耐是好的,但是神今天或許有別的話想跟你說。如果你對這未意想過的說話完全感到詫異,這是一個從神那裡來的好標記。你將會經驗一個奇異的歷程。
 
        在這過程中,有一個步驟是很重要的,就是意識到那些經常在你腦海中播放的錄音帶,你可能會誤以為那就是神的聲音。我的屬靈導師曾經幫助我認清,我其實需要更開放去接受一些我需要認識的東西,但我卻經常返回某些領域中。在這些領域中反覆出現的是這樣的想法:我又變得消極了,或我又再自以為了不起了。如果你認為自己需要儘量少說話,那很可能是重要的;但是,是否還有其他事情是你今天需要知道的呢?神是否真的能暢通無阻地向你說話,還是你指派台詞給祂?與神有真實的交往是一個叫人興奮莫名的歷程,「若果禱告是真實的,我們就永不會欲求『操控』著它」。[8]
 
        在我們有些人的思想中,有很多這類常設的錄音,甚至這些聲音各有個性(其實這些都是出於我們)。我不惜重複我曾為《靈深一席談》寫過的文章內容,再次提出這些錄音式的思想模式如何成為我們腦袋裏的「理事會委員」。這些在我們的靈魂裏還沒有重生的部分,使我們像詩人一樣發出唉哼:「我心裏籌算,終日愁苦要到幾時呢?我的仇敵升高壓制我要到幾時呢?」(詩十三2)我的理事會委員常爭辯神所說的到底是甚麼,使我腦海變成一個在法庭上的戰場。那個極其渴望變得完美、受人讚賞的卓越小子,迫使我去想每段經文都是在告訴我:要做得更好,要更加努力。不羈小子就反駁他,說每一段經文都是引導我拋開一切去休假。拯救者(一個常以為為他人設想就顯得優越的人)認為這段經文是挑戰自己的能力極限,來滿足每一個人的需要,因此,勇於向前吧,各位!有時候,我兒時灰心失望的聲音──受害者(或鬧脾氣),會偷偷走近,斷斷續續地重播:「一切對你來說都是行不通的。」
 
        辨別出理事會委員的名字是很重要的,因為當他們在我們的頭腦中冒充神的聲音時,我們就可以把他們分辨出來。(其他理事會委員可能包括高傲而專制的父母,專橫的老闆,逗笑的小丑,魯莽鬼,隨意調情的人,愛獨來獨往的知識分子。)我們可以把他們擱置一邊,然後問自己:神今天還會對我說甚麼呢?(你也可找一些可以回應你那破碎心靈的經文。讓聖經對你那卓越小子說:「神知道你的失敗,祂能透過你的經歷作成祂的工作。」對你的不羈小子說:「神會賜你勇氣和信心。」對你的拯救者說:「神在每次災難中都會出現。有些時侯,神邀請你同工;在其他時候,你大可不必操心。」對受害者說:「不管怎樣,神愛你,永遠不會放棄你!」)「保衛自己不要因過失而變得焦慮」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縮短這些理事會委員的播聲時段。魏樂德時常提醒我們,我們的第一項自由,就是決定如何擺放心思。今日,我選擇神和神的國度。
 
        當我們把說話放進神口中的時候,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取代與神生動、有果效、透悉人心的聖道相遇的機會。我們犧牲與神建立的關係,而滿足於我們文化中那種機械化的思想模式,或滿足於那「仍在轉化中的我」。能夠欣然迎接神的生命湧進我們的生命,留心體會那「真正生命的生命」的精彩流露,是何等叫人興奮的事(提前六19)!當我願意向神開放,聆聽祂今日要對我說的話,與祂互動交流的生命就會生生不息。我又豈會選擇其他生活方式呢?
 
 
註釋:
[1].    A. W. Tozer, The Pursuit of God (Camp Hill, PA: Christian Publications, Inc., 1982), 81-82.(中譯本:陶恕:《渴慕神》。香港:宣道出版社,2007,薛玉光譯。)
[2].    Brian McLaren, A New Kind of Christia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Inc., 2001), 17.(中譯本:麥拉倫著,凌琪翔譯:《新品種的基督徒》。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5。)
[3].    Dietrich Bonhoeffer, Life Together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54), 82. (中譯本:潘霍華著,鄧肇明譯:《團契生活》。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9。)
[4].    Jeanne Guyon, Experiencing the Depths of Jesus Christ (Beaumont, TX: The SeedSowers, 1975), 83.(中譯本:蓋恩夫人著,活道使命團譯:《更深經歷耶穌基督》。美國:活道使命團,2002。)
[5].    2002年7月31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查斯沃思(Chatsworth, CA),魏樂德訪問。
[6].    Bonhoeffer, 85.
[7].    Bonhoeffer, 82.
[8].    Thelma Hall, Too Deep for Words: Rediscovering Lectio Divina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88), 32.

© 中國宣道神學院 | 跟隨基督 胸懷神國 牧靈宣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