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靈深一席談》 第 1 期
聖經與靈塑 (Scripture and Formation)
賀珍(Judith Hougen)
年少的我喜歡在窗台上留下幾枚便士給神。我將錢幣排列在紗窗內,彷彿這種行為是與神交往再合理不過的方式。我選擇便士大概是因為它的世俗價值,而窗台則有助神俯衝而下拿取錢幣。早上我會起來探看便士是否還在,抑或夜半時天外來客曾悄然到訪我的房間。硬幣始終原封不動,我卻窺探到一個奧秘──神願意與人親近,祂從天而降,進入我的世界。
回望過去,我明白到在孩童時代,我已經渴望神能夠跨越抽象的層面,成為我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和接觸的一個人。我盼望在桃花心木長椅的教堂和法絨板的課堂以外,可以遇上神具體的表象。我需要關係。排列的錢幣正好成為我無法以文字表達的語言:我對共融的渴求。
我依然渴望與神共融,與基督同行的日子裏,我養成了種種寶貴的屬靈操練來建立關係,其中最重要的是禱告和讀經。禱告一向被視為建立關係的操練,至於讀經嗎?在成長的階段,我認為讀經明顯與建立關係無關,應該歸入 DIY (自己去幹) 的項目,相信許多人都有此想法。
我素來的訓練是單靠思維能力來看聖經,焦點是研讀聖經,即是分析、註釋、歸納,和演繹。研讀神的道是寶貴的,唯單靠理智會把真理從關係中抽離,教義從意義中分割。在耶穌的時代,文士和法利賽人都採取這種態度。他們看重經文,不斷學習、背誦和辯釋。但當經上記載的神進入他們中間時,他們卻殺害了祂。重視智力而催生的屬靈操練偏向抽離和隔絕,往往錯失重點。
屬靈成長就是要越來越像基督,這只能在富意義的關係的框架內發生。聖經是神對我們說話的最佳途徑,亦是祂的故事與我們的故事找到意義的地方。但對很多人來說,讀經是件孤獨的事。我們需要的是道而不是經文。道必須成為肉身,基督親自模造我們,祂所代表的真諦喚醒我們的心靈。若要透過讀經幫助讀者成長,它就必須促進意義和共融的尋覓、提升察覺真理內在意義的能力,以及讓我們深切體驗與經文的關係。此時,腦袋必須與它的手足──心靈──聯手,因為在心靈裏,與神相交的語言可以透過圖像、經驗、象徵和故事,自由表達。假若腦袋與心靈沒有携手同行,我們探索真道之旅便會墮入道德規範與責任的冰冷國度。因此,需要提出的問題是:「我與神在經文中的關係如何?」
屬靈閱讀的藝術
魏樂德(Dallas Willard)在《靈性操練真諦》(The Spirits of the Disciplines)中指出:「在許多新教教會中,禱告和讀經被視為有助我們達致靈性富足的活動,但實際上很少人因此而成功得到靈性富足。相反,他們經常發覺那些都是難以承受的重擔。」[1] 所以我們不少人要強迫自己讀經,或依靠外在的手段,例如罪疚感、問責小組等,以堅持這種屬靈操練。我們以自己的聰明智慧局限了對讀經的期望,又或是早已認定聖經是了無生氣的,我們的工作就是運用註釋技巧來完成「認罪、禱告、讀經」這三步曲。事實上,了無生氣的是我們自己。當我們未能掌握屬靈讀經的藝術時,讀經就變得死寂貧乏。屬靈讀經培養我們以心聆聽、樂於接受的態度。這樣的閱讀才能讓我們透過聖經與神建立雙向的關係。
盧雲(Henri Nouwen)闡釋典型閱讀與屬靈閱讀的分別。兩者取態截然不同,可惜我們對屬靈閱讀的認識甚少:
我們閱讀以獲取知識或滿足求知慾。當我們想要知道如何修理汽車、烹調餸菜、修建房屋、幫助傷殘人士、發表演說等,我們都須要閱讀一定的資料。為了要保持對國際新聞、體育新聞、娛樂新聞和社會新聞的觸覺,我們亦需閱讀不同的報章和雜誌。然而,屬靈閱讀的目的不在乎掌握知識或資訊,而是讓神的靈掌管我們。也許聽起來有點奇怪,但屬靈閱讀正要求我們被神所閱讀![2]
當我以心靈閱讀創世記十二章時,我聽見神呼召亞伯蘭離開他的家鄉到外邦人之地,亦看見他的馴服。我願意因為神的說話而離開我熟悉的地方嗎?突然間,亞伯蘭的故事成為我的故事,他的被召成為我的挑戰。
我們閱讀聖經(或其他我們感覺神或會使用的著作)時,不僅為了獲得資訊,而是要追求生命的轉化。對我來說,這意味著緩慢地、專注地閱讀,留意經文提出的問題,明白自己的反應,以及察覺聖靈正在閱讀著我。當某件事吸引我的興趣或喚醒我的良知時,我即時停下來。讀經的價值不在乎完成活動,而是要我對神開放、讓祂的道改變我,以成就祂的旨意。因此,單純的頭腦活動只完成一半的路程。若以心靈閱讀,就必須進入我心深處,踏上親近神的聆聽與接受之道。
聆聽與接受。大部分信仰之家的成員都不太清楚如何善用這兩種能力。陽剛型的基督教教導我們如何為神工作,卻極少談及如何與神共處。我們看聖經的重點往往停留於一個角力的框架內:我奮力明白經文,內心總在計算鑽研篇章、背誦經節、消化註釋可以累積多少個獎牌。我們與聖經的關係太著眼於生產和量度,這種重表現的態度必須被更有力的模式所取代:在接受中找到愛。
我的閱讀始於我體會到神對我的愛。我細閱神的話語,明白聖經不僅是指引我學習馴服和聖潔,它還是天家寄來的綿長情書,是我所愛的對象的說話。假若我不以這種態度來閱讀它,我便沒有得著所有的好處。約翰一書四章16節提醒我們:「神就是愛!住在愛裏面的,就是住在神裏面,神也住在他裏面。」如果我真實地與神連繫,那麼,箇中的真諦就在乎愛的分量。屬靈閱讀帶來愛,而愛正是引導我們明白讀經是兩心相印的鑰匙。神的愛透過聖經觸動我,而我亦以愛回應。我抱著這種態度期盼與神共融,而不單是得到資訊。我的目標不是要讀完某個段落,而是要經歷神,完完全全開放自己去領略祂,猶如馬利亞坐在耶穌的跟前去聆聽和敬拜祂。
靈閱(Lectio Divina)的操練
我的朋友雅思是一位屬靈導師和關顧牧者。20年前,她是一位全職母親,在第三個孩子出生後患上產後抑鬱症,感覺到與神的關係遙遠而枯燥。照顧新生嬰兒帶來的忙亂和壓力,加上枯乾的心靈,使她感受到內心的極度飢渴。她談到那段時間:「我內心渴望明白禱告,但教會那些陳腔濫調的答案流於公式化而非著重關係,對我起不了作用。有人告訴我清早五時起床十件必做的事情,卻沒有人與我分享亙古常存的屬靈操練之道。我與神的關係是一列列的清單多於交談。」
某天,有位女講者到她的教會講解以關係為主導的操練,是紮根於內在生命而非外在行為。這次經驗成為雅思的轉捩點。她開始學會以新的方式讀經和默想神的話語。她說:「我發現多個世紀以來,不少人擁有和經歷過我所渴望的。」現時她與其他人結伴,一同經歷屬靈之旅的更深層面。她屬靈成長的關鍵,在於這歷史悠久的靈修操練──lectio divina,這拉丁語的意思是「聖潔或神聖的閱讀」。靈閱(lectio divina)源於基督教初期,是以互動連繫為基礎的古老讀經方式。
我的方法結合了靈閱的四個傳統部分:lectio(閱讀)、meditatio(默想)、oratio(禱告)和contemplatio(默觀)。這個流程自然連結一起,而我為每一個程序提供的實際建議,只是分配時段的方式。乍看也許有點複雜,但這個流程的美妙之處正在於它的簡樸。它毫不費時,短至五分鐘就已足夠練習一遍。
1. Lectio:閱讀聖經
第一步是閱讀聖經,用你的心靈去閱讀。潘靈頓(Basil Pennington)神父認為,lectio最貼切的意思是「盛載主的啟示」[3]。翻到你選上的段落,完全浸淫在經文裏面和領受經文,並留心那些吸引你注意的單字、詞組,或句子。休息片刻,讓意念浮現,靜默地重複那些字句,並反覆思想。休息和靜默在這個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這種氣氛下,我們較容易去聆聽和作出回應。
不要帶著任何期望來到神的面前,別老記著耶穌的承諾:當你求麵包,祂不會給你石頭。有些事足以破壞存禱告的心來讀經的時段,例如腦海裡想著希望神為你做的事,這些期望不自覺地成為你思想的重點。你只要相信自己是個小孩子,而你的天父就坐在你身旁,祂渴望與你分享這短暫的光陰。這個事實比神其他禮物更可貴和令人寬慰。
2. Meditatio:默想經文
現在你對經節有了大概的理解,試用默想的方式再讀一遍。默想的當代定義是指一種安靜、超越的狀態,但它在這裡不適用。默想包含與經文作活潑的接觸,你需要運用想像力和思維能力。經文在你的腦海中浮現甚麼圖像?你對經文有甚麼疑問?你有沒有在經文內找到全新的理解或關連?有沒有甚麼是你想要知道更多的呢?
懷著樂於接受的心繼續默想,詢問神那段經文與你的生命有何關連:「主啊!祢要我注意甚麼?這刻祢要對我的心說甚麼話?我的生命與祢的話有何連繫?」當你提出這些問題時,請留心聆聽。默想不是獨白,它是你與所愛的對象真情對話。
靈閱是持續、日復一日地與主對話的有效方式。當你以心聆聽,讀經就成為轉化生命的談話,亦即是禱告的頂峰。在我早年的基督徒培育中,有著一點異端邪說的教導,那就是讀經與禱告是兩碼子的事。我的教導是先研讀聖經,然後轉換方式才可以開始禱告。其實讀經正是禱告的延續,兩者不可分割。
每個人默想的方式都不一樣,你可以自省,留意頭腦和心靈與神的話語交流,不斷思考,讓這些真理與領悟成為你內在的一部分。你可以預備一本札記,不僅記錄你的互動與領悟,也可以成為互動與領悟的搖籃。
寫作導師穆瑞(Donald Murray)注意到,我們並不是記錄所知道的,而是當我們書寫時,我們才明白。我發現使用靈修札記作為默想的一部分,有助我明白當中不少的關連,那是我執筆初期沒有意識到的。假如你是善於以視覺來接收信息的,可以在札記中加入素描和圖畫來表達你所領受的。我們都是不同的個體,神與我們連繫的方式都是獨特的。重要的是找到神期待與我們相遇的方法。
別擔心要從經文中接收「重大信息」,那是一種自我中心的想法,令人分心。即使你沒有意識到任何明確的回應,也要思考問題、細心聆聽、保持沉默。靈閱的目的不在乎接收神的信息,就算看似甚麼也沒有發生也不要緊,可能一切都在你認知的層面以外發生,重要的是你與神和祂的道同在。
通過默想的過程,你將逐步地被神的道所模造。潘靈頓神父認為,「默想的效用是將思維上的認同轉化成真實的認同。當我們的頭腦接收到聖經的啟示時,那只是以信念來接收的各種想法。我們確實是相信的,但當我們透過默想深化這些想法時,我們整個人就作出回應,轉化成真正的認同。我們整個人,尤其是我們的心,確定地說:『就是這樣,這就是真相。』」[4]
3. Oratio:觸動心靈深處
默想經文將引發你對神作出回應,以致向神禱告。問自己:「從我與神的話語互動的過程中,我有甚麼話想對祂說呢?」為經文所帶出的問題、神顯示的真理,以及把真理融入生活所需的意志力而禱告。同樣重要的是,要因神和祂的話語而感恩。除了這些美事以外,在禱告的時段中,不僅表達你心所渴望,亦讓神成為那渴望。你的心靈和頭腦都對神開放,並且等候祂。禱告很可能是無聲的,只因這段與神共處的時間實在太寶貴,容納不下言語。
4. Contemplatio:休息和靜默
你可以慢慢地再讀經文一遍,重點不在乎發掘新的理解,而是單純地浸淫在經文內,全然安歇在這道中。當道的種子播種在你的心內,你亦在神的面前進入了靜默和休息。你對神的回應在默觀中達到高峰。「現實變得很真實,我們的心或言語都不能充分回應它。我們整個人必須說:『是的』。這就是contemplatio。」[5] Contemplatio是拉丁語,意思是默觀,即親密深思地凝望神。我們與神共處的時間總是充滿言語,都是美好的言語,但當我們進入默觀時,愛是唯一的聲音。瓊斯(Alan Jones)評論:「假若神的心意是要我們與祂共融,假若神是我們的戀人,我們就要享受與戀人一起會做的事情。戀人常常希望與他的所愛一起,互相凝望、擁抱。這種親切的關注就稱為默觀。」
在默觀當中,你單純與神共處。神的同在令活動變得黯然失色,靜默是神最親切的言語,靜默亦成為你的謳歌。在靜默中安坐一兩分鐘。假若可以的話,多花一點時間安靜,才結束靈閱。對你來說,默觀的過程引證了人並非只有頭腦、心靈、想像和思維。它確認你擁有靈魂,可以在神的話語中得到休息,並以奧秘的方式與祂共融──若然神願意的話。因此,要為神預留空間,在靜默中開放自己,讓神以祂喜歡的方式結束與你共處的時間。
靈閱與生命
我們如何評估靈閱的操練?我們傾向以可量度的表面因素來衡量屬靈操練,例如所花的時間、獲取的知識、專注的程度或情感的濃烈。我們必須把焦點轉移至更深層而無形的地方,雖然這對於以自我為中心的本性不太吸引,但最終卻對我們更為有益。如何得知我們在讀經中與神所建立的關係的質量?是在生活中,並非在閱讀中;是在市集裏,裏,並非在隱密處。加拉太書五章6節提供很好的指引:「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我們透過讀經,是否有助啟動一個自然的改變,以致越來越信靠基督?隨著靈閱操練的增長,我們是否更憐憫,更能在他人身上看見神的形象,以致能慣常以行動彰顯愛?
靈閱的奇妙之處,在於我們與神共處的時間就如福杯滿溢,並延伸至其他生活空間。由於這操練,那在經文中等候神、聆聽祂的心,開始在塵世上等候祂,到處看見祂,時刻去愛和體驗祂。維特格(Macrina Wiederkehr)補充說:「基督教的道成肉身提醒我們,神在生活中處處可見。那麼,靈閱就是處處尋見神的方式……浸淫在神話語的人最終能在所有事物中見到神。靈閱成為一種生活方式。」[6]
我不再需要在窗台上留下錢幣,但對屬靈共融抱有更大的希冀。塞維(Andre Seve)認為:「我對神的渴慕就如太陽,生命正環繞它而運行,否則神只是我那滿佈星體的生命宇宙中的一個物體。」靈閱為渴慕以神作生命中心的信徒提供一條道路,回應對神的渴慕,透過經文與神對話,學習基督的模樣。透過聖經不斷加深與神的關係,生命亦變得內外一致,成就保羅在歌羅西書三章11節所描繪的生命終站:「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內。」
靈閱詩篇二十三篇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
我必不至缺乏。
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
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
祂使我的靈魂甦醒,
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詩二十三1-3)
Lectio(閱讀)
我與神的話語同坐,早晨咖啡放在我的旁邊,上升的蒸氣仿如縷縷禱告,我咀嚼著那些熟悉的經文。主啊,這刻就讓我從新認識它們,有甚麼吸引我的注意?領、躺臥、可安歇、甦醒。我讓這些字在我裏面共鳴回響──甦醒──就像我在片刻的靜寂中拿著一塊細小而光滑的石頭。
Mediatio(默想)
我注意到甚麼?牧人照顧羊群,把牠帶領到青草地,可安歇的水邊……安靜而動人的場景。牧人引導,使靈魂甦醒,開闢義路。還有甚麼?在這段經文中,我在哪裏找到自己?在這些經節裏,義路從寧靜之處顯露,牧人帶領羊群到可以讓身體和靈魂甦醒的空間。我現在是怎麼被帶領?我的生活把我帶到的地方並不像青草地和可安歇的水邊:計劃課堂、批閱習作、撰寫文章等,大量的工作卻無一項能妥善完成。我需要那青草地、可安歇的水邊、躺臥、甦醒和被帶領。但今天的忙碌不會改變。神在這段經文對我發出怎樣的邀請?也許我只要接受和携帶那些平安之水。也許這正是神今天指引我的義路:記著在我裏面流湍著神平靜的水,那裏正是我活出生命的所在處。有神的幫助,我可以作出這樣的選擇。
Oratio(禱告)
天父,幫助我選擇。我害怕在這斗室以外,眾多紛擾和工作期限之中丟失這刻的聖所。協助我牢記那些青草地、水邊,還有維繫這一切的聖靈。為著那甦醒、安靜和更新,我要感謝祢。想起心愛的句子,出自諾域治的茱莉安(Julian of Norwich):「神啊,因你的善良,請把你自己給我。有你我便足夠……只要在你裏面,我就擁有一切。」就是這樣,這就是我面對今天的禱告。讓我住在你裏面,願我口所說和手所造的,都是祢的善良。主啊!求祢與我携手並為我成就這美事。聖靈,請降臨。
Contemplatio(默觀)
我最後再讀這詩篇一遍,字句的建構為我開啟靜默之路,在那裏甚麼也沒有發生,卻又一切都在發生。我只是坐著,無所作為、無任何議程,感受被愛。人世間的時間由kairos(編按:希臘文,指時間)取代,是神的時間。提起,聚集;我專注呼吸,吸入神的臨在。
新的一天在等候。
註釋:
[1]. Dallas Willard, The Spirit of the Disciplines. (New York: HarperSanFrancisco, 1988) 186. (中譯本:魏樂德著,文子梁,應仁祥譯:《靈性操練真諦》。台北:校園書房,2006。)
[2]. Henri Nouwen, Here and Now. (New York: Crossroad, 1994) 72. (中譯本:盧雲著,唐鴻譯:《念茲在茲:活在聖神中》。台北:光啟,2000。)
[3]. Basil Pennington, Centering Prayer. (New York: Image, 1980) 30. (中譯本:潘寧頓著,姚翰譯:《神妙的歸心祈禱:基督徒祈禱的古老更新》。台北:上智,1999。)
[4]. Basil Pennington, 113.
[5]. Basil Pennington, 32.
[6]. Macrina Wiederkehr, A Tree Full of Angels. (New York: HarperCollins, 1988), 50.
推介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