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靈深一席談》 第 1 期
聖經與靈塑 (Scripture and Formation)
韋肯斯(Steve Wilkens)
翻譯:盧安怡
我的諾斯底教徒生活
許多年前,我剛成為基督徒的時候,並沒打算要當異教徒。我肯定,連想都沒想過。相反,我立志做個好基督徒,竭盡所能尋求神的道──對經文有適當的回應,並以其真諦讓自己活得更好。我當時在這方面可謂非常熱衷;然而,儘管我立心良好,但我一開始就是個異教徒。
令這立心良好的異教徒感到安慰一點的,就是我當時選擇的那派異端是一門經典,頭幾個世紀已受盡教會譴責。可是,異端就是異端,不久我也得悉,原來許多人都稱之為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
我現在也知道自己在諾斯底教所學的一切,竟大大影響了我對聖經與靈命塑造的理解。當時有許多人也和我一樣。我懷疑今天許多基督徒所認定的屬靈之路,其實也不過是現代版的諾斯底主義而已。
諾斯底主義是一個歷史現象,它並不是任何一個宗教,而是代表在信念上有同一陣線的宗教。諾斯底教的基本特色,就是把肉身和靈魂分得清清楚楚,前者的定義乃邪惡,後者的領域乃為美好;兩個世界各有一個神統治。那管轄肉身領域的惡神,就是其創造者;至於善神,則統領靈魂的國土。因此,我們屬靈的任務是要拒絕肉身,好讓靈魂得以歸向善神。
諾斯底主義這名字取自希臘文「知識」(gnosis)一詞,其概念是我們要取得那靈光一閃、獨特又神秘的知識,才可得救。但肉身卻往往使我們跟渴求的拯救隔絕。所以,就有這神秘的「知識」來使我們的靈魂及內在屬靈的火花得到釋放,脫離危險的肉身。
我們不難察覺那些靈性敏感的基督徒,往往成為諾斯底主義的獵物。一開始,我們就從聖經得知神並不是血肉之軀;加上聖經多處告誡我們不要效法「世界」,肉體與靈魂、塵世與天國的二元論及邁向永生的鼓吹──這樣你就有產生諾斯底主義的材料了。
要促使諾斯底主義成熟地發展,便得靠希臘的哲學知識來說明這些聖經概念。這就是炮製諾斯底的菜譜,你現在該有些頭緒。簡言之,諾斯底主義叫人在經文裡得出肉身領域的負面見解,我就是其中之一。
在諾斯底的日子中,我深信「經中自有黃金屋」,不論我腦袋可產生甚麼世俗思想,神的真理總會使我得到解脫。硬要將經上的道理跟其他種種(其實只是人類的)道理對立。我曾以為自己一旦得到真道,它就是固定、純淨,而且永恆不朽,完全不像世人的理論那般迷惑多變。當然,道理是尋不盡的,所以,欲知更多,竅門就是回到聖經裏裡,竭盡所能尋求那些恆久不變之道,越多越好,並將之加入我的清單,井然排好,使之既整齊,又有系統。
看經文要看到這樣的話,便得好好「打理」經文,以從中套取一系列的道理。雖然這些道理並非有條不紊,但我從沒想過要這樣問:「如果神真的要我列出一張這樣的清單才肯給我天國入場券的話,為何祂不乾脆把那清單給我?」我有一個模糊的意識,就是要從那些無謂的詩歌、家譜、悼文、律法及怪裡怪氣的啟示錄等材料中得出真正的「知識」(gnosis),這才是忠信與熱誠的表現。
在我的諾斯底主義思維裏,文學藝術只是另一個人類建構的反映,所以它是一件障礙物,應該略過,正如肉身是我們與拯救之間的阻隔一樣。我知道而且認同辨別文體對理解其他著作很重要,但聖經可不只是一部著作,而是神的話。
然而,我開始漸漸領略到,當我閱讀神的道,當經文提到「神的道」時,這道指的不是話語本身,而往往是指耶穌基督。所以,當經文提到「道」,我便會有點困擾。耶穌基督這「道」在太初便存在(約一1),並「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一14)。至今,我已看過約翰福音的序言許多遍,但不知怎的我卻未能領會它的重點。道化身成人,成了肉身──神。這完全跟我所信的諾斯底觀念對峙,因為不論從哪個角度去看,諾斯底主義也無法容納神是有肉、骨、腺、皮的概念。事實上,在諾斯底的著作裡穿梭的「耶穌」是個幻象,即是說祂只是「看起來」像人而已。祂很會喬裝,將自己躲在肉身領域的邊界後,不讓那兒的統治者看見,以便傳揚那救贖的「知識」(gnosis),使我們得以脫離這個由元素週期表 (periodic table of elements)中的物質所組成的世界。
究竟我是怎樣相信假如耶穌的皮肉被撕開後,看見的會是淡藍色的光體而不是血管和肌腱?拿撒勒人耶穌是有血有肉的真人,這概念我之前到底拋到哪裏去了?回想過來,我覺得要相信並承認「全人全神」的信念,但同時又視耶穌的人性不過是個幻象,並不太難。始終,在我們身邊的人無論再優秀也好,也遠遠未夠資格做救世主、做主、做神聖的道等等。這像是在說,神性就是耶穌的「活躍成分」,而其人性則只是用來填滿軀殼的填料,又或者在「道成肉身」這件事上,它只是那軀殼。
然而,聖經不會讓我把耶穌的人性只當作填料般看待,它把基督形容為「神的像」(林後四4),而這形容也曾用在地上首個人身上(創一26、27),到始祖墮落後仍是這樣形容我們(創九6)。這似乎是說明耶穌成了怎樣的人,正好反映出神對我們的期望。基督之所以完美,並非因為祂去除了所有人性,而是因為祂使人性臻於完整。在基督裏,物質沒有拖垮神聖,反而神聖提升了肉身和萬物。這個救贖的畫面跟我在諾底主義裏看到的截然不同。
當我除下諾斯底的眼鏡,換上其他神聖聚焦鏡時,聖經看起來竟然跟先前大不一樣!經文不是一個倉庫,專藏著真理,分類加工,好使愚人也看得懂。相反,它是一連串救贖愚人的故事,神在當中邀請最意想不到的人作祂的子民。我從中所找到的「真理」,是一個「真人」多過一件件可以收藏、整理的東西──那「真理」是,只要我們去認識祂,祂馬上就會來認識我們。
我並沒有為求把自己抽離這塵世、歸到神那裡而讀經,但我卻不斷在我的過去、我的經歷並我的人性中與神相遇。救贖並非要帶人離開世界,而是在世界裡面得轉化。我曾想去除聖經中提及的人性,好讓自己能得到「真道」,但那些人性卻開始提醒我,神會以大能救贖不完全的人,並在祂的國度裏使用他們。這屬靈的體會與我的經歷產生極大回響,不久我便背離了諾斯底教。
好了,言歸正傳
我知道我要談的應該是聖經及靈命塑造,剛才我那浪子回頭的開場白未免圍著主題繞了太大個圈子,但我畢竟是個哲學家,哲學家就最擅長繞圈子,即使幫助不大。假如你拿「應用聖經塑造靈命的十二法則」來看甚麼是「有幫助」的話,那麼下文必定會叫你大失所望。當我還是諾斯底教徒時,我真的可以一一列舉出來,因為我會忽略日常經驗。但是,自從我背離了諾斯底教後,我現在深信神每天都介入我們的生活裡,把屬靈的事情貶為一系列的資料,實在太不像話!於是,當我抱著「神人」的信念去讀經時,經文竟變得不一樣!下面我會就此提出七個範疇,目的是為了啟發人心多於提供資料。在靈命轉化方面是專家的朋友們,大可看看怎樣使用它們。
比較諾斯底主義與道成肉身的神學進路
1. 神從裡面認識我
道成肉身讓我知道神認識我,不像諾斯底主義般從至高者阿基米德(Archimedes)的角度來看,而是從祂賜予耶穌及我們的人性裏面來認識我。真正的我喜歡咖啡、棒球、性愛,還有大塊大塊的牛肉,排名不分先後。一個諾斯底教徒喜歡這些東西是很有問題的,所以,每次跟耶穌或「真正屬靈」的人(即諾斯底教徒)在一起時,我總會為自己的喜好而歉疚。
然而,現在我相信耶穌作為凡人的時候,也會對俗世的種種享樂有一定喜好;耶穌必定可以一面享樂、一面為此讚美神。我還敢打賭,這必定使「屬靈人」感到震驚。看來靈命塑造的信息就是神要打救真正的我:耶穌來並非要我脫離這些享樂,乃是要把我和這些享樂帶到祂的國度中,因為享受一些俗世的事情,是人性的一部分。
2. 道成肉身使人明白禮儀的意義
許多基督徒認為用「沒價值」來形容「禮儀」再貼切不過,我為此日益感到難過。雖然這些不重視禮儀的基督徒自己另創一套祭禮儀式,但那些儀式還不是一樣「沒價值」。我敢肯定這或多或少跟諾斯底主義有關。這主義認為所有在世普遍和庸俗的東西,都應該免除。耶穌對於祂在世時設立的兩項禮儀(或稱「聖禮」、「誡律」,或其他任何你喜歡的名稱,但它們卻始終是禮儀):主餐和洗禮,卻有另一番見解。
世上最基本的食糧大概也莫過於麵餅了,即使它可以有無限種賣相,它始終是件簡單、平凡的東西。通常我們吃到的也是以工業用的大焗爐烘的,並放進透明袋子內;而我們在聖餐──基督徒最神聖的飯餐──所吃的亦是這種餅。
同樣,有甚麼比水更能滿足我們的基本需要?水那麼普通,我們不過用它來洗腳。(但又有誰想過把這等舉動變成一種禮儀?)同時,聖經提到神將罪人帶進救贖的國度,是要經過水禮的。
到底神如何臨在聖餐的餅裡或洗禮的水裏,基督徒之間或許得不到共識。但我們都相信神會以像餅和水般庸俗的東西來連繫我們,正正是這一份信念讓眾基督徒合一。
我們有些人尋求靈命成熟,並在這方面成為其他天路客的幫助,禮儀能為我們引路。聖餐的餅與施洗的水象徵了神的臨在。神要高舉我們生活中最平凡的東西,藉此引領我們進入敬拜。相信沒有比這更好更實在的方法。
3. 透過道成肉身的角度,我眼裡的英雄變得不一樣
對一個諾斯底教徒來說,拯救就是指脫離一切把我捆綁在地上的枷鎖,所以我教的英雄總會如鷹展翅上騰。可是,這跟聖經裏提及的不一樣:希伯來書十一章號稱「信心之殿」,所形容的英雄是一群一團糟的罪人。在他們當中,我們會見到殺人犯、騙子、通姦者、寧願犧牲妻子生命來救自己的懦夫、妓女、還有醉酒的裸漢因從大洪水中得著拯救而讚美神的大能。你要謹記,以上情形並非發生在「拯救之前」,而是在「拯救當中」。
在諾斯底主義裏,拯救是轉眼間的事,當你得到知識的魔法鑰匙,插進天國的門孔,鎖一解開,你就可以進去。基督徒容易受諾斯底主義影響,因為我們時常將稱義、嗣子和新生命等概念跟拯救混淆。正如經上所說,我們會有進入天國的時候,這點不容置疑;但若我們把這一刻稱為「得救」,那便等於自尋煩惱。根據聖經,「得救」最豐富的意義是一個過程:從懺悔開始,進而得新生命、成聖、最後在榮耀中結束;整個靈命轉化的概念應該就是上述的過程了。而根據聖經對這些英雄的描述,我們會發覺整個過程可以是既含糊又混亂的。聖經真是誠實得可怕,它講述神的子民與他們的過犯,光照出我們對於自己作為天路客的本相,是多麼虛偽。
4. 道成肉身解釋了我為何不想死
我猜大多數閱讀這篇文章的讀者都會認為,假如一個人渴望死亡的話,他肯定需要接受治療和輔導。與此同時,在我們的圈子裡,常會視渴望出世為屬靈的表現。如果我是個諾斯底教徒的話,便會認為後者很正確,因為我的生理並非「真我」,所以「我」並不會真的死了,只不過是脫掉一個麻煩的軀體而已。
可是,如果我相信聖經對身體復活的記載,那麼這種看法便很不妥當了。首先,假如沒有死亡,便沒有復活,所以既然經文有談及復活,便肯定了死亡是個事實。再者,經文告訴我們這個事實還有個毒鈎(林前十五55、56)。最後,經文讓我們知道,得著復活的是身體──soma,是指整個人,包括身體及所有。
道成肉身的耶穌並不喜歡與死亡結交,所以祂的跟從者也不應這樣做。死亡否定了神為我們當下人生所預備的一切美善。它是個敵人,象徵嚴重的錯誤。神賜予我們的一切求生本能可證明這一點。所有生命,無論在死亡那邊,還是在恆久長存的神那邊(我絕對相信這邊)也好,都是神所賜的禮物。不論是哪種形式的死亡,我們對死亡的厭惡就是靈命成熟的標記,我認為這麼說一點也不誇張。對我來說,唯一解釋到復活的,就是神自己也厭惡死亡。所以,如果祂用自己包圍耶穌那砰砰跳的心臟,就是告訴我人生在世的本質,就是要活出生命。
5. 耶穌的人性說明祂在地上的事奉
耶穌剛從曠野受試探回來,就發表了一篇講道,概述祂的事奉。當中,祂宣告神已膏抹祂,叫祂「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報告被擄的人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路四18;賽六十一1、2)。但凡耶穌提及貧窮者、被擄者、瞎眼的、受壓制的,諾斯底教徒都要「靈化」祂的意思;但我認為耶穌所說的,就是祂所指的。耶穌活出祂的使命宣言,行了許多醫治神蹟,但諾斯底教徒只會視之為厲害的掩眼法,好讓人們覺耶穌與眾不同。他們這個想法遺漏了一點,就是耶穌在每一個神蹟中宣告了神的終極目的是要更正錯誤:一個痲瘋病人、一個瞎子,再來是一個死了的女孩。任何的工作,要是為了榮耀神而去促進生命,便是耶穌所認許的事奉。祂的道成肉身挪開了工作與事奉之間的所有障礙。
路加福音十二章30節吩咐我們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我們的神,這條誡命跟諾斯底教徒的特性有點抵觸,亦瓦解了人類只有某些方面是屬靈之說。神的愛在人生各方面都是關鍵;用愛作出回應,以整合人生,必須是任何靈命塑造的核心,這才配稱為基督徒。
6. 道成肉身讓我們超越屬靈的計算
聖經要我們有完整的生命,這改變了我們的心態,不再以種種標準或時間來量度靈命。比如說,現在諾斯底教以祈禱和讀經時間的長短來推斷靈命成長的進度,一切彷彿都著重量;但我從聖經所看到的,則是重質。聖經沒有叫我多些祈禱,乃是要不住的祈禱;我認為這是指生命的所有層面,所有牽涉的人際關係,都要在與神相交之時,與祂談論。換言之,不住的祈禱是無須停止手頭上各種俗務的,雖然偶然那樣做亦很妥當。擁有完整屬靈生命的要訣,就是在人生中將每日帶到主前。要是道成肉身是一個基本範例的話,便可見神進入世界的時候也沒有把世界停頓下來。
7. 藉道成肉身理解「墮落」(編按:指亞當和夏娃的背逆犯罪)
在諾斯底體系裏,「墮落」是指「墮入」萬物之中,結果是良善的靈魂被困在邪惡世界裏;基督教所指的「墮落」,則是萬物「本身」的敗壞――神起初稱為「甚好」的萬物。當然,靈魂也不能倖免,跟我們人性其他部分一樣蒙損受污。這是壞消息;好消息是:所有起初是「甚好」的萬物,都有機會得著神的救贖。
正因如此,儘管很多人說人的罪性是「與生俱來」,我卻不認同。我個人的字典將「與生俱來」界定為「存在於某人或某東西裏不可分割的本質、特徵與權利」,如果罪是與我「不可分割的本質」,我就不可能得救贖,即使在完全復原後仍還帶罪。
請不要誤解我,我完全贊同人類是中了罪惡和魔鬼的詛咒,事實上這正是救贖的基本假設。沒有破壞,就不需要救贖。靈命塑造在這兒的主旨為:「墮落」並非敗壞了罪人,乃是敗壞了義人。我們要與神合力的,就是讓人性得以復原,好達到神的原意。
一切皆為復原
有句臭名遠播的話,在越戰時期這樣說:「為了拯救那村莊,便要先破壞它。」直覺上,我們會覺得很荒謬,但在基督徒圈子裡,我們經常將荒謬的思想變成權威:神為了拯救萬物而破壞它們。在諾斯底斯思維裏,這破壞是合理的,因為物質就是邪惡。然而,基督徒完全不應有這種想法,因為聖經上所記載的救贖故事一開始就說明神所創造的一切都甚好,而結尾的啟示錄亦肯定了萬物會得復原。在整本聖經中,我們會發現這個「故事」裏又包含了許多故事,表現了人類的勝利、缺失、情感、紛爭和需要。「故事」最終都沒有悲劇收場,是全賴神道成肉身;因為縱使我們時常看不見祂,我們還是知道有祂同在。
我猜大家應該一早已知道這些關於靈命塑造的概念,我現在對它們也越來越熟悉了。然而,我也很喜歡把這些概念溫故而知新,因為在我身邊有許多基督徒也認定屬靈之旅是條單程路,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離開萬物,離開人性。這令我很害怕,怕脫離了諾斯底教後又再重蹈覆轍。在最灰暗的時侯我環視自己身邊:有死亡、貧窮、醜陋與愚昧;那時,對於諾斯底主義那種要脫離這一切、然後回歸神家的渴望,我很有共鳴。接著,我記起道成肉身所帶出的信息──神曾在基督裏面。當然,還要有五旬節的信息才算完滿──神仍在這兒,而且祂的同在必永遠顯明於人前。神的「故事」並不止這一小部分,還有無數是在不同時空發生的。對那些想和神建立關係的人來說,我認為沒有比這更好的「故事」了。
** 本文是原作者之自由申述,並不代表出版者之立場,詳見 〈深靈寫意〉。
比較諾斯底主義與道成肉身的神學進路
推介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