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靈深一席談》 第 1 期
聖經與靈塑 (Scripture and Formation)
史密夫(Gordon T. Smith)
翻譯:何傑
讀來猶如外語一樣難明的詩篇一一九篇,詩人卻樂其中,滿腔熱忱地細說閱讀妥拉(摩西五經)的親切經驗。使人難忘的是他那種從讀經而來的熱情、喜悅和力量。詩中提到如何從危難中得安穩;甚者,神的話更是智慧、通達和喜樂之泉源,帶來歡樂、欣悅和親密之情。
頭腦上我們認同這是可能的。我們知道這古聖書是與創造主緊密相連,萬物皆是以祂大能的話語創造而成。我們又相信這創造是以祂宣告的話語而得維繫。讀過巴特(Karl Barth)神學的人,更知道聖書上的話和成為肉身的道,二者有深切的關係。我們曉得勤讀這古經,有助我們與耶穌建立親密的關係,從而叫我們的生命得轉化。還有,我們知道聖書與更新萬有的聖靈有重要關連。我們深信聖道能讓聖靈在我們生命中發揮轉化的功能,叫一切煥然一新,使我們得以在信、望、愛中成長。我們從聖道與聖靈得以重生,也得以成聖。這是改革宗神學家告訴我們的。
但我們中間卻甚少有人真正經歷到這種能叫我們與創造主的深交共融的讀經生活,體會基督的恩典和聖靈的能力。我們於是問自己是否迷了途?現今的基督徒能否像詩篇一一九篇的詩人,經驗這古經的可貴?
現今教會的渴求
並非人人都有這種沮喪的經歷。許多人顯然對現況甚表滿足。環顧現今教會,強調的是表現,敬拜流於情緒的挑動。一所一所的教會已放棄了宣讀聖書,不再教導信徒個人怎樣讀經,而講台也不再幫助到信徒經歷聖道。聖經已不再是崇拜的重心,只不過是偶爾抛出一兩句,來證明基督徒就是相信些甚麼。
但信仰的群體仍持續渴慕得著屬靈餵養,而這種屬靈餵養只能透過與這古經有思辨及心靈觸動的相遇,方能得著。最近一間深受衝突困擾的教會邀請我在主日崇拜講一系列道時,這渴慕更突顯出來。我不經意地問他們,對宣講可有甚麼期望?他們肯定的答案令我深感詫異:「只管宣講聖道吧!」接下來的對話,顯明了這渴慕是既簡單又深邃。我們並不需要花巧的技倆、巧妙的辯說。我們不需要講員以為,他要用上嘩寵妙絕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才能吸引我們專注細聽。我們只想聽聖道,就是足以持守我們的生命和工作、在職場中的人際關係和各樣挑戰的講道。如此渴慕的人,在他們個人的禱告和讀經中,都深盼能經歷詩人在詩篇一一九篇的體會。
三個「主義」及其影響
在我的圈子中談到渴慕聖言,就要從三個「主義」的背境來了解:復興主義丶聖經主義和實用主義。它們是三個信仰的「潮流」,逐漸並悄悄地抽乾了基督徒群體活潑地勤讀聖經的能耐。若要反省讀經作為施恩工具是甚麼意思,就要先認識這三個「主義」。
復興主義的思維,就是一切都在乎我們的意志。然而,我們卻不斷被提醒,所有的問題都是出於我們;我們要「與神和好」、「一切要獻在壇上」,而「祭壇的呼召」,就是悔改歸正和「擺上一切」。背後的假設是:這就能處理好我們的生命。主日復主日,我們聽到:「與神和好吧。」但如何做到?透過降服我們的意志!我們輕易作出結論說,生命的更新全在乎甘願降服自我。當然,降服是我們屬靈生命不可少的一環(羅十二1),但單靠意志的降服,並不會帶來我們所期盼的轉化。因為還需包括心意思維的更新(羅十二2)。可惜的是,基督徒仍繼續活在一種挫敗感和無謂的疚歉中,認為自己缺乏屬靈的活力和成長,是因為未能完全「降服」。
聖經主義者對經文知識的掌握,沾沾自滿,卻未能體會到經文是與復活的基督相遇的途徑,而這相遇是由聖靈所促成和維繫的。不少基督徒本身是「聖經教會」的會友,表面上高舉聖道,但靈命卻是枯乾空洞。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他們把經文本身變成了閱讀的目標。
肯定的說,實用主義是我們現世代所膜拜的神明。在不少教會中,靈命塑造的做法,都假設了生命是可以規管和支配的。只要依循正確的技巧或教會增長的策略,有「動力」的敬拜或創意的程序,我們就可按設計達到預期的效果。於是,講道變成不過是星期日的社評或意見交流站;教會像蜂巢般,人人忙個不停。諷刺的是,種種活動、程序,不但未能鼓勵群體的建立、帶來學習與反思,甚至每項事工的設計,都不過是指向可量度的目標,顯示教會成功與否。基督徒漸漸慣於透過讀經來尋找點滴安慰之言,或是一些勉勵的話,好叫他們能捱過一天的勞碌。這樣,聖經便成為一本從神而來的自助手冊,給人成功生活的智慧指引。
不少人會滿足於這些復興主義、聖經主義與實用主義。它們使人得著一套語言和標準,過著一種使人安舒、以為不致空洞的生活。這種人心態上認為人生無須憂慮種種不明朗、失敗和痛苦的事,他們不曉得讀經的恩典,原來是緩慢和漸次的滲透。因此,對他們而言,聖經不過是一本使人得心應手的原則手冊。
但越來越多這樣認識聖經的人心底在渴求,希望能成為信心群體中的一員,體會到那真正持守生命的聖道,讓它清新的力量灌注整個生命──心、靈、想像和行動。他們想認識基督,並活在聖靈的能力中。他們也有敏銳的直覺,渴望得著聖道,並知道那是他們能認識神的生命的途徑。
但我們可以怎樣幫助他們?作為牧者、屬靈導引者、教師和群體的領袖,我們應該用甚麼進路來引領他們到神的活水聖言,讓他們的心靈得滋潤和餵養?當然,我也可以向自己提出這個問題。我該以甚麼態度來閱讀這古經,以致我能體驗詩篇一一九篇所描述的境界?我對聖經本質的神學理解,如何在實踐中反映出來,讓我也能認識聖經是恩典的工具?
對聖道的信靠和忍耐
我們靈命塑造的進路結合了個人和群體的實踐,即我們個人的讀經生活要怎樣配合群體對這聖書的體驗──尤其是在敬拜的生活中,因為那是群體的核心活動。
我們既會自己閱讀聖經,也會與別的信徒一同讀經。這種與古聖書雙重相遇的經歷,有好幾種表現方式。其中兩種是:個人每天獨自默想經文;以及與友伴一起對聖道的宣講定意作出回應。兩者相輔相成,個人閱讀增強了對主日講道的接收能力,而對宣講之回應則塑造了我們對聖道如何維繫活潑信仰的理解。對不少基督徒來說,問題是這宣講反映出甚麼樣的信仰態度──他們是否導致一種對復興主義丶聖經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傾向?還是顯示出一種真誠的信靠,相信聖道是與基督相遇和體會聖靈轉化大能的途徑?宣講本身和它的示範作用,就這樣在一個群體裡,孕育出如何活出聖言的心態和進路;而這樣的心態和進路,也必須透過個人閱讀及默想聖經表露出來。
我們當中的傳道人可以自問:我們對三一神與聖經的關係之神學觀,與我們所宣講的是否一致?我們當中有些人無法影響別人如何宣講聖經,因此也無法塑造群體對這古聖書的經驗;但我們最少可以留意,在崇拜及群體生活中聖經如何被使用,並且定意要對經文作出回應。
一方面值得我們考慮的,是我們帶進聖經的閱讀心態。合宜的心態就是肯定,對聖經的信靠反映出我們對神的信任和倚靠。這兩者是相互交纏的。我們信賴基督,這倚靠就反映在我們深信聖書的更新能力。我們讀經的時候確信耶穌是復活高升的基督,站立在我們中間;而聖靈帶來生命更新的途徑,就是閱讀這經。
我每日必須恆切忍耐地讀經,了解到這操練需結出果實的話,是一件緩慢而漸進的事。它需要時間,而我們正是回應歌羅西書的呼召:「在祂〔基督〕裏裡面生根建造,信心堅固」(西二6、7)。秉承這種取向的信心群體,「無論得時、不得時」,都得堅持宣講。我們要忠於聖經的宣讀、傳講和教導,全因為我們相信,假以時日,它們就能結出我們所等待的果子。
無論是在個人或群體的讀經生活中,這種信心的其中一個表現就是對聖言的忍耐。以賽亞書五十五章的應許指出,神的話語不會徒然返回,原因正是聖靈透過聖言工作。表面看來雖然沒有即時的果效,但祂會帶出長遠而深邃的轉化。這是需要時間的,但卻必然達到果效,成就我們心靈深切的渴慕。但我們要的,就是忍耐。
作為宣講者,我們不要以為每次講道都能擊出全壘打。我們的目標可以更簡單,就是令隊員由一壘移動到下一壘。我們宣講的目的不是要用作出版,也不是叫火從高天降臨迦密山(編按:參王上十八22-39)。我們要的只是把這古聖書向今日的會眾開啟。我們在渴慕轉化更新的同時,也知道這是個漫長、潛在和漸進的過程。它是無法量度的。因此,我們的忍耐正好配合我們對聖書的信靠:聖靈會按祂的時間完成祂的工作。
體驗聖經這施恩的途徑
這信心和忍耐,會在主日怎樣宣講和接收聖道、我們每日靈修時怎樣讀經中反映出來。任何一個勤讀這古聖書、真誠地視之為施恩途徑的閱讀進路,最少會從六方面把這種信心和忍耐顯露出來。
1. 與基督相遇
無論是個人閱讀或是公開宣講,我們讀經都是與升到天上的主和基督相遇。我們學曉每日靈修的人,知道這操練無論感覺多好,都不是止於聖經本身的研讀;雖然我們作學生的時代,每天的靈修禱告基本上就是研讀聖經。
我很感激這鍛煉得來的好處。但過了好一段日子後,我才發現讀經本身並不是目的,而是達至另一目的的途徑。這目的就是認識基督,愛祂和服侍祂。這是因應祂本身而作的回應!這並不是出於我們想認識多點關於基督的資料,或在這行動以外培養對基督多一點兒的愛,而是透過這聖言、並在其中與基督相遇。當讀這聖言或聆聽它的宣講,我們便舉心歸向基督。透過這古聖書,無論是甚麼經文,基督得以傳揚,我們就得與祂相遇。現代的宣講往往叫人與某一個意念或概念相遇──那是有其好處的,但仍不能滿足心靈的渴慕。同樣,我們在每日靈修時讀經和學習聖經原則,也是好的,但真正滋養心靈,使心得安穩,智慧得增長和有深邃喜樂的,是從經文中得與升到天上的主耶穌相遇這奇妙的經歷!
2. 殷勤閱讀
讀經本是一件辛勤的事,需要努力、堅毅和用心。試想想箴言中呼喚人得智慧的意象:我們要用心尋求智慧,如採礦人尋找銀子(二4)。那是值得付出時間和精力的。
讀經要辛勤,其中一樣就是要帶著認真判別的思考。這並非意味著我們要成為經文批判學者,或對文獻有學術性的掌握。反而,我們要深思所讀的經文,承認仔細釋經,才會帶來好處。
多次的證明,這些功夫是有效的。在會眾中,我們教導基督徒自己去讀經,幫助他們適切地解讀不同的文學體裁,留心那些書信、敘事、詩歌和先知的曉諭如何表達神的啟示──然後幫助他們讀得通明,了解這些不同的體裁類別。任何一個高舉聖道的群體,都會視教導會眾如何讀經為必然要務,並且以這個前設來宣講聖道:聽道的人本身也是聖言的學生。
3. 心靈與思考的閱讀
我們閱讀時,都會用上感受和思考。意即當我們讀經時,我們要留意自己內心的情緒狀態。聖經一個較多出現的主題是,當我們帶著開放接納的心去聆聽,我們才會經歷到聖言所帶出的能力。詩篇一一九篇勾劃出一個趨前聆聽聖言的心靈狀態:「我心渴想祢的救恩,仰望祢的應許」(81節)。耶穌談及心靈「土壤」的特質;保羅和雅各則強調我們回應聖道的情緒素質:帖撒羅尼迦前書一章提到以喜樂領受真道;提摩太前書二章提到要轉消憤怒來聆聽;雅各書一章21節也和應著說:「脫去一切的污穢和盈餘的邪惡,存溫柔的心領受那所栽種的道」。
我們情緒的反應並不附帶或次於我們接收真道的能力。徹底地倚靠聖靈,我們就可舉心向上,如小孩子般專注。當我們肯定神學教育的進展確實增強了我們閱讀聖經的能力時,我們要同時承認,學術界的傾向是不斷對聖經作出提問。我們無須質疑提問的價值,但更重要的讀經態度是樂意讓聖經對我們提問。認真的讀經要求我們學曉放慢速度。讀經的目的並不是要我們盡快或盡量吸收。因此,我們要尊重「靈閱」(lectio divina)的屬靈操練,特意在個人及群體讀經時減緩速度。
聖詩與音樂有助我們放鬆,使我們的思想速度與心靈的節奏協調。「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裡」──保羅在「詩章、頌詞、靈歌」的章段裡(西三16-17)發出這個呼喚,並非偶然。無論是個人或群體,詩章和靈歌都是有效的途徑,幫助我們以崇敬的心來預備接收聖言。傳遞信心的詩歌有助整頓我們的意念,以致我們能好好聆聽和接收聖言。
4. 共享讀經之樂
個人讀經和用心對宣講的聖道所作的回應,對我們的成長固然重要,但與別人一起研讀同一段經文,一起分享見解,也能豐富我們對經文的認識。
每一個世代和文化,都承認集體讀經的價值。獨自研讀,就難以對我們先存的假設和偏見作出挑戰。別人有助我們看見忽略之處,或視某些經段無關痛癢而慣於輕忽。群體的讀經幫助我們看見詮釋經文時流於片面之虞。對某些人來說,集體讀經可能是指參與小組研經,那是與別人一起讀經一個最有效的習慣。在敬拜的處境,宣講者最好能廣泛閱讀,以致他們的講道能融會不同的文化和神學傳統。美國人可聆聽非洲人和印度人如何閱讀同樣的經文,而浸信會人可能從循理宗和東正教徒對某段經文的理解而獲得新亮光。無論我們用甚麼途徑達到這個目的,這總是一個認真地在聖道中聽基督說話的重要方法。
5. 行道的準備
當我們預備好一顆順服的心來讀經,就知道聖經是一個施恩的工具。當然,為求理解和得安慰,也是合宜的讀經動機。但只有當我們的生活是與我們所讀的一致,真正的安慰和理解方能植根於我們內心和思維裡(思維被啟迪,心靈被挑動)。聖靈透過聖經來塑造和更新我們的思想、言語和行為。這聖道豐豐富富地居於我們心中(西三16),使我們活在真理中。當我們行在光明中,我們就活在光中。有古語說道,只有當我們行在已領受的亮光中,才會得著更多光照。我們之所以在主日宣講聖道,在日常禱告中反覆默想,是因為我們假設自己會依從聖道。
6. 聖道與聖禮
最後,基督教的屬靈遺產奠定了一個信念:有聖洗禮和聖餐禮配合,聖道就最能發揮效用。門徒生命是透過洗禮和聖言的教導得以形成的(太二十八19、20);早期的基督徒群體也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並且彼此交接、擘餅(徒二42)。這些可見和行動的象徵,補充了宣講的聖言。再者,它們使這聖言在我們生命中得以具體展現。我們聽聞聖道,就以接受水禮來歸信;我們擁抱基督的聖道,就在主餐中同吃同喝,表明我們心中有聖靈的印證。
今天我們都渴望一個活潑的信仰──渴想認識神,活在祂恩典的大能中,體會心意得蒙更新的恩典,調理好感情的秩序,在試探磨煉及機遇中得力。
這一切都可以是我們的經驗,但我們得以某種方式勤讀這古聖書。這閱讀之途,就是讓這古聖書重新成為永活神恩賜我們生命的聖言。
推介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