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靈深一席談》 第 3 期
恩典工具:促使我們擁抱神的種種經歷
(Means of Grace: Openness to this Experience of God)
李成章
教會牧養青少年的牧師是一位黑人。去年,他申請一間白人教會主任牧師一職。獲聘後,他在離職前講道,分享基甸如何克服因家庭背景帶來的限制,全在於神跟他相遇。他也分享到他怎樣在這次轉職申請中,克勝自己因種族背景帶來的掙扎。最後他引用保羅在哥林多後書12章9-10節的分享結束。這觸發起我思想﹕「保羅誇甚麼時候我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的秘訣是從那裏學到的?在我給那牧師送別卡上,我寫道﹕「我相信保羅是從耶穌身上學到這秘訣,因為耶穌把自己『有限』的人性常伏在祂內裏的『道──神兒子』之下,成為了盛載傳達這父神的恩典的媒體。」
這篇文章正是我沿着這方向一些對有關保羅、約翰如何從耶穌學習的思想和體驗──讓父神藉着人性向世人展露祂的恩典的榮光的「靈閱」操練。
傳統的「靈閱」(lectio divine)有四步曲:讀誦(釋經)、默想(以取經文的基督意義Christological/Theological meaning)、禱告(隨着上兩步在內心激起的思緒,回轉歸向神,邀請神向自己說話,和默觀(在經驗上與神相遇)。「靈閱」雖以「讀誦」開始,但像跳舞的過程中,有時很難分是哪一步驟。
使徒保羅的體驗
筆者在過往信仰旅程中,常不接受自己成長背的限制,性格的弱點和能力的限制,多時會抱身生怨。但神對我很忍耐,藉着各種內外的經歷,教導我接納自己人性的限制,把種種限制帶來的壓力帶到祂面前,等候祂恩典的能力臨到。哥林多後書12章7-10節和3章16節至4章10節是通向神恩典的路徑。
哥林多後書12章7-10節的背景是保羅的使徒身份和權威受到一群超級使徒挑戰,這些超級使徒向教會指出:保羅沒有高言大智,反倒是言語可鄙,又彈他外貌「氣貌不揚」(不揚:原文是軟弱),性格怯懦,缺乏使徒的「風範」。保羅被逼列舉使徒的「資歷」,但表列的次序,不先是神蹟奇事異能(十二:12),而是為主受的勞苦和患難(十一23-33)。更重要的是神正透過他的軟弱來彰顯祂的大能。他更分享他那「根刺」(可喜的是他仍有清晰明確地指明是甚麼,給我們更大空間可代入自己的「軟弱」)。保羅數番求主拔除,但神的答覆是「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得以完全表達」(十二9a)。「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十二9b)。「覆庇」跟摩西看到雲彩「遮蓋」、「停在會幕」之上是同一字(出四十:34-35),也是約翰福音1章14節「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的「住下來」。這字使我聯想到天使加百列向童貞女馬利亞的宣告﹕「聖靈…… 至高者的能力要『蔭庇』你。」雖然不是同一字,但字根很相似。聖靈的能力,豈不是覆庇着耶穌人性,使他伏在「道」父神的大能下嗎?
我想起一位患第三期鼻咽癌的初信主的姊妹,她的性格本來是多疑多慮,但在病中決志信主,我為她禱告,求神給她信心,用神所賜的信心來膠貼着耶穌。接着治療前好幾個半夜,她被內心一把聲音驚醒了,但禱告後神的能力撫平了驚恐。在接受治療前一晚上,她竟由夢裏發現自己笑醒了。每次接受電療化療,她總是體會神的臨在,看到祂為她安排的醫護人員,肉體煎熬的痛苦沒有因神的能力軀散,但在痛苦中她經驗到神能力的覆庇。
保羅是從基督的經歷來看他那根剌和軟弱(Christological perspective)﹕基督因軟弱受苦與被釘十架,這些卻成為神彰顯祂能力的「場景」(十三14)。只要我們是為主而活,甚麼人生的內外景況都可以成為基督彰顯能力的「場景」,不單是在事奉上,也是在生活上。其實,基督徒的「事奉」和「生活」又豈能分得開(羅十二1)?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4章7-10節的體驗也跟12章7-10節是一脈相連的,不同的是前者是以三一神經驗(Trinitarian experience)為背景。(其實,有甚麼真實的體驗神不是如此Trinitarian?)保羅用四個對比來描述他的事奉生活﹕「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卻不至絕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四 8-9)為何他可以有世人看來如此吊詭的體驗?「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目的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那瓦器是指由泥土造成脆弱的人。這寶貝是指甚麼呢?以經驗到神的榮光 (6 節),在基督面上的榮光。以基督被稱為神的形象 (4 節),基督活出了神原初造人所渴望見到的真人(true man),這是全人類渴望做到的。不是道永的「真人」、儒家遁足空門的高僧,而是在扭曲的世界裏,做一個有血有肉,卻能活出神的性情的人。我們怎樣可以默觀到基督面上「神的形像」的榮光呢?「當我們被揭去帕子,敞着臉,觀看並反映主的榮光,我們就變成(像毛蟲蛻變為蝴蝶般)那『形象』,榮上加榮。那主是聖靈。」(三18)這典故出於出埃及記34章35-34節。摩西跟神面對面溝通,不知不覺間臉上反映神的榮光,以色列人因察覺自己的罪,不能守全神的吩咐,因此懼怕不敢接近他。於是摩西蒙上帕子,將神的話轉告以色列人。摩西不是一個沒有罪的人,而是能在神面前揭去帕子,不遮掩自己,因知道神樂意按他本相接受他,他敢於向神袒露自己。在新約時代,因基督已成就了的救贖,我們更可坦然無懼去到聖靈那裏。聖靈的聖潔雖使我們敬畏,但祂用基督的血潔淨我們的過犯,溫柔地指出過犯背後的弱點,然後總臨在那弱點,用祂的愛改變那弱點。「主的靈在那裏,那裏就得自由」(17節),只要我們不逃避,肯勇敢地在神面前看自己。我想起當我太太指出自己的過錯的時候,她沒有動怒,反而是用愛來接受我,體恤我的弱點,我就有更大的動力去改變自己。「如同觀看鏡子」,觀看鏡子時,一方面是看光,另一方面是看自己的本相,當本相朝向榮光,那榮光就潔淨,除去黑暗,然後把榮光反映出去。自己的人性漸漸被整理,回復神形像的光彩。這就是基督榮耀福音的光」(四4),這一切的改變都是聖靈所作的工夫。
活出「因信稱義」的實質─成聖的工夫─也豈不是聖靈的工夫嗎?從「稱義」到「成聖」到「得榮耀」都是因着信靠聖靈作工而成。是祂把基督已成全律法的義成就在不隨從肉體,只隨從祂而活的人身上(4節)。是父神藉着內住於我們的聖靈使基督的死在我們身上產生效力,使罪在我們身上失去權勢(羅六6),因此也「使我們必死的身體活過來」(八11),並給我們能力去選擇「不容罪在你們必死的身上作王」,而選擇採取自己獻給神(六12-13)。過往犯罪的習慣(七15,19)─身體的惡行(practices),也豈不是靠聖靈去治死的嗎(八13)?最近聽到一位晨曦會的導師分享﹕「當戒毒者若能在欲望心癮上經歷過福音的能力,」這位過來人繼續說,「我不怕他會偷偷地逃離戒毒村,再重投羅網。」原來不是靠自己的意志能力來治死「惡行」,乃是靠聖靈的能力。
當我們陷在「軟弱」的境況,無論是疾病、無奈地碰到自己限制,又或是面對因惑迷惘,甚且覺得無能為力了,不知道怎樣禱告的時候,又是聖靈進入我們的難處裏,跟我們一起背負重擔,在那裏為我們用說出不出的歎息向父神代求,比我們為自己的禱告更深層(八26)。聖靈是那位溝通者,祂的心意是以我們的好處(生命、平安)為念(八26),祂又是按着父神旨意為我們禱告。父神又是監察人心,又了解聖靈對我們在地上此時此處的心意(八27),也聽到基督在天上為我們的代求(八34)。三一神就會在我們內在迷惘的心境和導致那心境的外在環境動工,使我們在此時此處可無恙。即或外在困境沒有改變,但三一神臨在內在心境,除去罪最大的咒咀──疏離和孤單。聖靈不愧被稱為神的「恩典」。這是我每次遇到失意、困惑、迷惘時,心境得轉逆為寧的體驗。過程中雖然辛苦,但神常真實臨在這些痛苦中。
使徒約翰的反省
保羅帶出聖靈是那溝通父神旨意與我們人性需要的一位。約翰個人的信仰體驗也作同樣見證。筆者教一班成人主日學讀約翰書信,我給課程的標題是「約翰書信──活着就是真善愛」。我有不少的新發現,使我驚喜──約翰真是個三一神觀的神學家,很有深度的牧者。初讀的時候,信中每字句都讀得明白,並且覺得約翰可能年紀大了,「又長又嘮唆」,講來講去都是那幾樣東西──信得真(right believing)、做得好(right doing)、愛得美(right loving),於是我求聖靈引導,能進入真理。當默想細味時,我開始看到一個很重要的真理 : (1) 約翰諄諄教誨時,正統信仰(orthodoxy)、遵行實踐(orthotropic) 與相愛的群體時(orthocommunity),是三而一、一而三、像三一神一樣。三者間不單不能分割,更是互為內在。這三者在彼此之間穿來插去,這在經文段落裏處處可見,教會出問題,往往出於只執其一,不理其二。例如﹕教會的論斷之風多是出於覺得我信仰比你更正統,又肯遵守神誡命,卻沒有實踐彼此相愛,持劍衛道之士往往變成法利賽人。當教會講彼此相愛,但不願遵守神誡命,但卻遂步縱容罪惡,甚且最後要修訂教義。(2) 正統信仰是「知」,愛神是「情」,守祂誡命是「意」,實踐是「行」,唯有透過實踐,知情意才能結合,人性常將三者分開。三者的結合才能帶來內在人格的整合(integrity of intra-personhood)。愛祂實踐真理必把我們推向愛人,因為所有誡命歸為「新誡命」──彼此相愛。內在人格的整合必導致人際關係的整合(真正personhood必是從彼此相交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而來)。(3) 約翰對信徒「期望慇切」,因為他正經驗這「期望」在自己身上成真﹕他期望信徒像「那一位」──基督(實踐愛神〔二6〕,盼望得潔淨〔三3〕,行義〔三7〕,捨身愛人〔三16〕,在世上做人〔四17〕、或像父神,行在光明中〔一7〕,行義〔二29〕)。一次主日學講到這點,有一弟兄立即說﹕「期望太高了,很大壓力,我做不到這些high claims!」有不少同學也點頭。我回答﹕「我們是否避開這些經節呢?是甚麼給約翰這麼大的把握?」一位姊妹說﹕「不是靠我們自己力量,壹書中常提到神住在我裏面,我又住在神裏面,神就會幫我做到。」剛巧當天我正要講5章5-12節,神給我最恰當的機會,分享我的發現。
約翰壹書5章4b-5節:「這是那勝利,那已勝過了世界的勝利,就是我們的信心,那經常可勝過世界的是誰呢?不是那信耶穌是神兒子的嗎?」事實上,許多信徒雖然重生了(五4a),但很少領取這勝利。是的,單是頭腦認信不能給我們把握。於是約翰就幫信徒了解這最大的確據──使到並見證道成了肉身的耶穌是聖靈,祂會給信徒能力〈祂自己〉活像基督(五6-12)﹗
我愈來愈體會到約翰所看到的──基督教屹立或傾倒,全在乎「道成肉身」的真理及對此的體會。世上沒有任何宗教是論及在永恆裏的神,親身踏足紅塵滾滾的世間,且踏進污煙瘴氣的人類歷史裏,更進入顛倒扭曲的人性裏,從那裏要使人性復位圓融,使歷史復為神救贖計劃實現的場景,使人間重建和諧秩序。初期教父甚且認為約翰的見證,道成肉身是為了使「肉身成道」。(請不要誤會,我不是說:個別的信徒成為多個神的道,人之「神性化」(deification)並不是使人變成神,乃是使我們人性回復真正的人性,活像基督。)約翰壹書5章6-12節正是道出:鑰匙是在於聖靈。
約翰壹書5章6-12節可分為兩小段,6-12節論到聖靈是父神對聖子道成肉身為耶穌見證人。聖靈是成就道成肉身並基督一生所經歷的那一位。寫到這裏,我知道我踏入充滿爭論的領域。我不打算在這裏踏進去。[1] 我取了Von Balthasar的立場。[2] 我只想強調聖靈是「神子──耶穌」成為一位格(Hypostatic Union)的締造者,並父神與這合一位格互為內住的實現者。「這是那藉水和血已來到的一位,就是耶穌基督」(五6a)。這裏的「水」和「血」沒有冠詞(article),強調一個整體──道成了肉身。「不單用水(有冠詞)(五6b),這裏約翰針對像Corinthus初型諾斯底主義信徒。[3] 於是他特別提到兩件事,「乃是用水和血」(兩字都有冠詞),指洗禮和釘身十架。神子耶穌的一生都是由聖靈主宰。他是由聖靈使童貞女馬利亞受感而生,道成了肉身(路一35),由孩童到成人是有神的恩典(聖靈)在他身上(路二40),使他愈來愈察覺他獨特的身份──神是他的父(路二48),但他更願意順服地上的父母,讓他的人格全面成長,身量上、心智上、屬靈上、人際關係上(路二49)。他受洗時,聖靈降臨,住在他身上,施洗約翰作見證,這就是先前神告訴他﹕「這正是用聖靈施洗的那一位」(約一33-34)。之後耶穌就把自己完全伏在聖靈的主宰之下,尤如修士全伏在修會規訓(rule)下。[4] 受洗後,聖靈「把耶穌催到曠野」(可一13,原文 “throw out”),接受魔鬼各樣的試探(路四13),暫告一段落後,耶穌「滿有聖靈的能力」(路四14),他教導傳道﹕「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膏抹了我……」(路四18)。眾人希奇祂口中出來的恩典話語(spirit-filled words)(路四22),祂的「話」帶着權柄能力趕去污鬼(路四36),同樣地「斥責」西門岳母的熱病(路四39)。祂藉聖靈行神蹟,啓示教導,釘身十架時,他把聖靈交付出來給身旁的信徒群體(約十九30,25)。被扎肋旁流出水和血(約十九34)。這血是祂藉着「永遠的靈」獻給父神的生命之祭(希九14),有永遠的功效。是聖靈使耶穌從死裏復活(羅一4,八11)。
另一方面,聖靈幫助神子耶穌順服於父神(希五7-10),這段經文雖是集中描寫神子耶穌在客西馬利園和十架上的受苦,但實際是他一生的寫照。「基督在世的時候(原文﹕in the days of His flesh),他獻上許多禱告和懇求,附隨着大聲哀哭和眼淚,給那位能救祂脫離死亡的上帝,因着他的敬虔,就蒙了垂聽。(五7)」若他是藉着永遠的靈,把自己作出生命之血祭「獻給」上帝(九14),相信他也是藉聖靈獻上這些禱告、懇求、大聲哀哭、眼淚作祭品,聖靈幫助這位神子從受苦──不單是客西馬利園、十架的掙扎、也包括他所受各樣考驗和試探──學習了順服父神。住在神子耶穌裏面的聖靈親眼目擊這一切的來自外面的試探、考驗、攻擊、逼迫,並親身體會耶穌內裏的難受、掙扎、哀哭、流淚、汗如滴血…,人所有的體驗,甚且是遠超人能想像的。十架上他承擔了古往今來所有人類的罪,自己變了罪(林後五21),被父神離棄的痛苦。祂藉着聖靈下到寸草不存、空絕荒蕪的陰間(彼前三20);甚至嚐味過第二次的死──永遠與神隔絕的死(啟二十14)。聖靈─這位在神子耶穌心靈深處的一位──不單目擊這一切種種的經歷,更是感同身受,體會這一切經驗的種種滋味。所以他能體會做人一切的難處和受苦,能進入那裏,用說不出來的嘆息為我們父神代求。父神聽得明白這些「非言語所能形容」的聖靈的禱告(羅八26-27),因為父神藉聖靈體會祂愛子做人所受過的一切經歷和滋味!讓我們將一切經歷化為禱告,藉聖靈獻給父神為祭吧﹗
這就是以聖靈為其存在形態的神子耶穌(The Phenomenological existence of the Son-Jesus)﹗是聖靈締造神子耶穌成為合一位格(hypostatic union)。是聖靈溝通於父神與耶穌之間,使祂倆可以互為內住。約翰壹書5章9節「那神的見證是更大的,就是指聖靈的見證,聖靈見證了神子耶穌合成一個位格,聖靈的見證比人的見證,甚且是施洗約翰的見證,使徒們的見證更大(約五36),因為聖靈是父神的目擊證人(witness)和證供(testimony)(約壹五9)。」
使徒約翰更強調「聖靈是那不住作見證的一位」,「那不住作見證的有三﹕聖靈、水和血(約壹五7-8)。這「現在進行」式,不單指如今道成了肉身這事實沒有改變(約二十27,啟五6),更是指耶穌的受洗和釘十架是永遠有效的,十架上的救贖重建神與我們永遠的關係。永生主所以是「永遠的生命」,是因我們被帶進三一神的團契裏(約十七3,約壹一3,太二十八19)永生神的生命成為我們的生命。耶穌不斷用聖靈替我們施洗,在我們裏面誕生神兒子的生命(約一34)。相信耶穌的人就會有這聖靈的見證在他裏面(五10)。這就是那見證,就是父神藉聖靈所成就的道成肉身──受洗──釘十架而帶來的永生給了我們(五11a)。
耶穌自己的體驗
耶穌自己也作了同樣見證。使徒約翰所記載耶穌的說話﹕「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子憑着自己不能作甚麼,惟有看見父所作的,子才能作…父愛子,將自己所作的一切事指給祂看,還要將這比這更大的事指給祂看(約五19-20)」。「我憑着自己不能作甚麼,我怎麼聽見,就怎麼審判,我的審判也是公平的,因為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來者的意思。」(五30)在約翰福音中,耶穌多次講過同一番話(約七16;八28-29;十二48-49)。他對曾拿石頭打祂的猶太長官說﹕「我與父神原為一」、「你們縱然不信我,也當信我這些工作(神蹟),叫你們又知道,又明白父神在我裏面,我也在父裏面。」(十30,38)腓力求耶穌將父顯給門徒看,耶穌又重複同一番話:「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我在父裏面,父在我裏面……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自己說的,乃是住在我裏面的父作祂自己的事。(約十四9-10)」他甚且揚言﹕「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並且要作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裏去。(十四:12)」究竟內裏乾坤若何?最終,他揭盅了是藉着聖靈,他與父互為內住,於是他傳達父的話,作父的事;將來門徒也要藉着聖靈,神與他們互為內住,傳達神的話、作神的工。這不是說我們直接變成神子,乃是使基督與父神互為內在的聖靈,因我們相信耶穌時,就將我們放進基督裏,使我們可與祂互為內在,藉着聖靈在基督裏與父神互為內在(約十四20;十七21)。父就可藉着聖靈使用在基督裏的我們說祂的話,做祂的事。
結語
十架宣判了罪的權勢再沒有能力轄制人性,聖靈把稱義的實質轉注入信徒的生命裏,使我們得與神的性情有分。面對有限的人性,我們不要將諾斯底信徒鄙視貶斥。面對於我們曾被罪扭曲的人性,不自欺,不尤人,也不怨天;把限制、軟弱、掙扎藉聖靈向神禱告,甚至我們做不能作甚麼時,讓聖靈為我們代求,我們就可經歷人性的轉化,漸漸活像基督。
一切竅門在於聖靈。一個不著重聖靈的信徒,他的信仰與生活必會脫節,因為唯有聖靈才能鬆解人性軟弱的死結。但一切關鍵在於我們的「欲望」(desire)。聖靈戀慕我們以致於嫉妒 (雅四5),若我們不是戀慕聖靈,我們就無法嚐味這神聖愛情的滋味,體會這位「紅顏知己」。
當約伯受苦之極,看不見神的解救、解答,他仍然堅心相信,是因為渴望神。(伯十九27) 耶穌一生渴慕父神的愛,不是因恐懼,而是喜悅(delight)父的心意而順服祂,享受祂的愛(約十五10)。他所有欲望只歸為一個欲望﹕「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祂的工」(約四34,五30,六38),甚至上十架的動力,也是來自欲求神的喜悅。(希十 8-9a)。
[1]我知道我進入了充滿爭論的領域──基督論裏的神人二性。第四世紀的Apollinarianism,第五世紀的Monophysitism 和Nestorianism…… 等。嘉錫頓會議(Council of Chalcedon, 451 AD)確信「一位格裏有神人二性,without confusion, without change, without division and without separation。」君士坦丁堡第三次會議(The Third Committee of Constantinople, 681AD)在承認嘉錫頓信條之上,再加上「兩個意志,兩個運作」(two natural wills and two natural operations)。「肉身的意志樂意跟隨神的道的旨意」。十六世紀路德宗的communicatio idiomatum神人二性裏的實質互相滲透,像火燒熱了的鐡,改革宗則強調communicatio Operationum,聖靈溝通神性與人性之間,還有十九世紀基督虛己(kenosis of Christ)之爭論。
[2] Hans Urs von Balthasar是二十世紀天主教一位神學家。他用了Maximus the Confessor的位格觀來解釋基督神人二性,因吻合現代人的位格觀。他認為:耶穌的人性在於聖子的位格(mode of existence, hypostatic)裏得完全實現。因此聖子的神聖藉著耶穌的人性得完全彰顯。
[3] 約翰三封書信是針對這諾斯底主義否認道成肉身而寫,它有幻影派的思想。他們認為耶穌只是個凡人,直到「天上的基督」(Heavenly Christ)藉聖靈進入耶穌裏面,行神蹟、教導。當耶穌被釘十架時,這基督就離開祂了。所以耶穌之死並沒有救贖功效。諾斯底主義信徒也不需要救贖,因為他們認為靈魂是永恆不朽,沒有罪性,「肉體」「物質」才是罪惡之源,綑鎖著「靈魂」,他們所需要的「神祕知識」(gnosis),幫助人連結於神,解離肉身的綑綁。
[4] 這是von Balthasar的比喻。
推介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