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營商宣教 伙伴同行
余雋瑞
營商宣教 伙伴同行.jpg
圖片:https://team.org/blog/not-just-business-as-mission/
公元2000年,我參加了香港一個基督徒廠商團契, 開始了在宣教事工上與使命商人的互動和合作。商業平台可成為宣教的一個有效平台,其重要性在2010 年第三屆洛桑全球福音會議被確認。我雖然未有參加該次會議,但在網上看到會議內容後,便參加了2012年在泰國舉行的營商宣教亞洲區的跟進會議,受益良多,亦建立了很好的網絡連結。「營商宣教」 有沒有神學和宣教策略作為基礎?這是過往十八年我從旁促進營商宣教時一直關注的課題。我在中宣和內地任教的科目是神學和宣教學,在此盼望分享我對「營商宣教」的觀摩和學習點滴。
有關宣教士與商人在宣教路上的伙伴合作,聖經中最為人熟悉的例子,就是使徒保羅和亞居拉、百基拉夫婦在哥林多的密切配搭。使徒行傳十八章1-4節記載,在當代宣教界再次備受注重,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事,重點不在營商,而是織帳棚(Tentmaking, 中譯「帶職宣教」,後改良為「雙職宣教」),特別在「創啟」(對基督教不友善)地區,宣教士需用 「創啟」策略,以非宗教的專業身份才可進入目標地區。宣教士取上另一身份,拿簽證入境的問題是解決了,但若職分只是掛名而無實務便有欺騙成分(jobfaking),亦容易被當地人識破,弄巧反拙,因此之故,差會後來也逐漸放棄這策略。商人透過在當地投資,為當地人製造就業機會(job-making)是最受當地政府歡迎的,這樣,派遣一隊信徒去當地傳遞技術(job-taking)便不致被質疑留難了。在主耶穌談營商的比喻中(太二十1-16),葡萄園園主是一個使命農商,祂結合了工作神學、立約觀念及社會關懷,為失業人士提供就業機會。這個使命商人彰顯了天國中神的慈愛和公義,為叫失業人士有工作、有收入和有自尊而拓展業務,或增加葡萄品種和土地,或建加工廠生產各樣葡萄產品,如葡萄乾、葡萄酒等。以工作營商事奉造物主,在職場培育天國門徒踐行福音使命、事奉救贖主,兩者密切互動配搭,補傳統專職宣教模式的不足。
營商支持宣教
保羅在多卷書信中提說亞居拉夫婦,及他為生計而晝夜工作。他們在彼此配搭的過程中,發展出幾個營商宣教模式;在我接觸的一些營商宣教項目中也可 看到這些模式的影子。在起初階段,宣教士專心宣教,商人專心營商,前者得到後者的接待、支持和代禱,此為「營商支持宣教」(B4M,Business for Mission)的模式。保羅初到哥林多為道迫切,向猶 太人證明耶穌是基督,每逢安息日都到會堂與他們辯論(徒十八4-5),可見其對宣教的專一,帳棚產售服務便由亞居拉夫婦全力負責了。中宣學生短宣隊有 一次到訪一間工廠旁的幼兒院作體驗學習,該廠商因合作股東是佛教徒而不能在廠內傳福音,後來神給他智慧,把賺來的錢捐給教會成立教育基金,然後在廠旁建立服務民工兒女的幼兒院,週末可藉家長講座傳福音,主日舉行崇拜給信主的老師、員工和家長參加。神學生在其中有新的體驗和操練,部分學生過往的一些健康、護理專業知識也可用得上。除了開辦費及偶爾的補貼之外,幼兒院營運可自負盈虧,祝福了幾百個民工家庭,不用把子女留在農村成為「留守兒童」。
營商就是宣教
隨著事工的開展,缺乏經費時,保羅便重操故業(織帳棚),藉著一雙手供給同工的需用,一方面叫人不花錢得福音(林前九18),又能扶助軟弱的人(徒二十34-35);另一方面也不叫信徒「一人受累」(帖前二9;帖後三8),減輕教會支持宣教士的負擔。似乎這位宣教士並沒有看織帳棚是世俗工作,反而賦予它神聖的使命:做生意或工作也是事奉!保羅這種新觀念,今日被稱為「營商就是宣教」(BAM,Business as Mission),這樣的營商宣教士或宣教商人曾被稱為「商教士」(Busionary)!
另一處曾接待我們神學生短宣的生態養魚場,老闆夫婦雖曾建立教會,但神給他們的呼召是在職場傳福音,特別是幫助一些曾誤入歧途的青少年人歸正,讓他們在魚場學習種植、養魚和私房菜服務,同時學習神的話語,追求靈命更新。兩夫婦受的教育雖然不多(小學未畢業),但懂得用山草藥和最新的鮮奶酵素作飼料和肥料。老闆以身作則在職場活現一個好農夫、好父親、好基督徒的美好榜樣。令筆者最難忘的一幕,是他拉著犁像一隻牛向前行,以此來解讀主耶穌對立志跟隨祂的門徒的話:「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路九62)這位農商藉著經營魚場,養活了一群學員和他的家人,無需外人的奉獻支持,更幫助那些「邊青」,他們在那裡工作兩年後重投社會,藉所學技能創業宣教;這樣創新的營商模式令我們大開眼界!
營商為轉化
若留意亞居拉這對商人夫婦的動態,便可發現他們並不停留在賺錢支持宣教士的基本層次上。他們隨後與保羅一同上路往敘利亞(徒十八18),成為他的伙伴「商教士」。他們在協助保羅的宣教活動的同時,得到他全備的「在職宣教培訓」,以至能獨力帶領「有學問」的亞波羅,正確了解基督的真道(徒十八 24-28),將他從約翰悔改的洗禮,提升至基督裡聖靈的洗。他們在公元51年與保羅在哥林多相遇,輾轉經過敘利亞後來到以弗所,保羅把他們留在那裡 (徒十八19)作營商宣教。幾個月後,當保羅再回到以弗所時,他們已經在家中建立家庭教會(林前十六 19);於是保羅留在以弗所兩年,牧養這教會,同時裝備亞居拉夫婦成為職場牧人,建立外邦人的教會。幾年後(公元56-57)當保羅在哥林多寫信給羅馬教會時,他們已比保羅先一步到了羅馬,並且建立了家庭教會(羅十六3-4),相信是一所規模不錯的外邦人教會,以至保羅說外邦的眾教會都要感謝他們!亞居拉夫婦的「商教士」成長路,把營商宣教發揮到最高層次,宣教界稱為「營商為轉化」(B4T, Business for Transformation)或「營商為延福萬民」(B4B,Business for Blessings)。
亞居拉夫婦不單在自己的猶太文化中融會基督真理,幫助亞波羅在同胞中進行猶太人的宣教復興運動,甚至在羅馬城這外邦精英聚居之地,也建立起活力四射的外邦人教會。旺角太子道有間「阿媽靚湯」,逢主日便變身為「超窮教會」,那裡的牧師是英國倫敦華人教會差來的宣教士;他先發展流浪者福音事工,後 來將之與餐館教會結合,讓教會關愛窮人,使他們在教會享受在基督裡「超越貧窮」和豐盛的生命。自 2007年我偶然踏足餐飲職場,十年來發現世界餐福的宣教運動也展現出以上的營商宣教歷程:福音進餐館→福音出餐館,福音上餐桌→餐館建教會,B4M →BAM→B4T、B4B,在世界各地的一些使命餐館中 已踐行出來。最近餐飲的「三心」文化:服務滿有愛心,客人食得放心,員工做得開心,已形成和展開。
 
初熟之果已在營商宣教的生命樹上結出,有待眾教會保種、培苗、施肥,可望不久在本地城市宣教及宣教前線結實豐收!

原載於《中宣通訊》第178期,2018年7-8月,頁2-3。

​歡迎轉載,請列明出處!

R_靈命塑造.jpg
宣教培訓.jpg
神學思考.jpg
中國研究.jpg

© 中國宣道神學院 | 跟隨基督 胸懷神國 牧靈宣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