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面目離別,心裡卻不離別
馮兆成
面目離別,心裡卻不離別.jpg
圖片:https://www.pinterest.com/pin/401453754286319730/
 
筆者在去年中宣五月份《給同路人的信》中,曾引用保 羅不能前往帖撒羅尼迦城探望信徒的故事,帶出不少宣 教士因新冠疫情被困愁城,以致未能重返工場與服侍群 體相聚之苦。保羅在帖前二17-18說:「弟兄們,我暫 時與你們離別,是面目離別,心裡卻不離別;我們極力 地想法子,很願意見你們的面,所以我們有意到你們那裡。我保羅有一兩次要去,只是撒但阻擋了我們。」保羅到帖撒羅尼迦宣教,有不少人歸信,卻惹來猶太人的嫉妒,分別於帖城和庇哩亞聚眾騷動,逼使保羅離開, 直至雅典(參徒十七1-15)。保羅懷抱濃烈的宣教士情懷,深深惦記帖城教會,遂差派提摩太往帖城堅固當 地信徒的信心,最後從提摩太口中獲知他們在患難中仍 持定信望愛,大得安慰(帖前三1-10),便寫下以上文 字,深深顯露「面目離別,心裡卻不離別」之情。
 
一場世紀疫症,保持社交距離、限聚令、禁足令、封城 封關等政策,斷絕了很多人與人之間的實體交往,卻也 因而改變了眾多教會活動的交往模式,紛紛往線上走, 出現了很多網上祈禱會、網上崇拜、網上靈修、網上查經、網上講座、網上課程等的虛擬聚會。連我這個不熟電腦技術的人,也因這緣故被迫學習運用網絡進行服侍。過去一段時間,曾透過網絡與中港信徒及同工進行交流、輔導、培訓及牧養,開闊了我服侍的領域。不過, 不少教牧對這種形式的聚會並不看好,有些甚至感到擔 憂,覺得這樣容易導致信徒與教會疏遠,信徒參與聚會時也不專心,甚至教牧或導師進行教學或培訓時也好像只在自說自話,缺乏交流;因此認為這種藉科技運作的虛擬相聚模式極其量只是一種權宜之計,待疫情完結, 便當恢復昔日的實體模式。筆者認同牧者們的擔心並非沒有根據,卻感到面對今天社會和教會處境的變化,這種運用科技進行的虛擬相聚,不失為一種有效和適切的活動模式;不過建議進行虛擬相聚時,需要培育保羅那 種「面目離別,心裡卻不離別」的屬靈情操。
 
首先,隨著香港社會政治形勢的轉變,不少教牧都在探索,未來香港教會的路當怎樣行呢?可以怎樣繼續堅持教會傳道和培訓的使命呢?內地教會給予我們一個啟發,是「化整為零」的小組或門訓模式——是在政治壓 力下一種比較靈活的模式,這種模式不那麼倚靠龐大的行政架構,卻能在多重限制下仍可保持門徒相交和生活 見證。不過,若能以網上虛擬相聚來配合這種「化整為零」的模式,便能更加維繫信徒間跨組別的情誼,相互 支持,從而更能活出教會整體彼此相愛的見證。此外, 若要進行系統和深化的教導,單靠小組組長或信徒分享,未必足夠;這時,跨區省時的網上培訓,便可發揮功用,同時培育在不同地區和不同上班時間的領袖和信徒,作更整全方位的培育,方便對基督信仰進行更深切的反思和實踐。
 
但我們可以怎樣進行這種網上聚會與培訓,以致不會變成一種只有形式而欠缺屬靈實質,甚或充滿疏離感的科技模式呢?這便引導我們回到靈修,與神與人建立關係和生命素質培育的問題。
 
網上聚會,是以網上虛擬的相聚來代替身體的臨在;而保羅差派提摩太往帖撒羅尼迦,便是以提摩太的臨在代 替他自己親身的臨在;因此當保羅說「面目離別,心裡卻不離別」,而差派提摩太的時候,他是在表達藉著提摩太的臨在,也能讓他與帖城信徒保持屬靈的聯繫。保羅何以跟帖城信徒能保持這樣的聯繫呢?他說:「我們的盼望和喜樂並所誇的冠冕是甚麼呢?豈不是我們主耶穌來的時候,你們在祂面前站立得住嗎?因為你們就是我們的榮耀、我們的喜樂。」(帖前二19-20)又當保羅從提摩太口中得知帖城信徒信心和愛心的好消息,與及他們同樣常常掛念保羅的時候(帖前三6), 他更說:「我們在神面前,因著你們甚是喜樂;為這一切喜樂,可用何等的感謝為你們報答神呢?我們晝夜切切地祈求,要見你們的面,補滿你們信心的不足。」 (帖前三9-10)以上經文顯示保羅具有強烈對神的意識 (God-consciousness),以至他能帶著從神而來的眼光看與帖城信徒的關係;經文同時表達保羅濃烈的牧 者情懷,在他的眼裡,帖城信徒就是他的盼望、喜樂、 榮耀和冠冕,因此之故,面目雖然離別,但心裡卻不離 別;不單如此,經文也顯示保羅常在神面前記念帖城信徒,而帖城信徒也同樣常常惦記保羅,因此他們在靈裡 是相通的。事實上,保羅也曾兩次在別的書信中(參林 前五3-5;西二5)表達,縱使他的身體未能臨在,他的 心靈(直譯是「在靈裡」)卻與信徒一起,學者推斷這 是透過聖靈的工作所成就的。[1]
 
此外,保羅更表達他晝夜切切祈求,俾能與帖城信徒親 身會面,補滿他們信心的不足;可見能親身臨在比較以 替代方式的臨在是更完美的模式,可以帶來更大的屬靈益處。筆者認識一位朋友,現在加拿大維真學院進修, 最近寫了一篇論文〈虛擬臨在的神學反思〉,指出藉科技運作的虛擬臨在是在終末「已然與未然」的張力下, 一種並非最理想的臨在狀態,卻仍不失為一種透過聖靈 工作傳遞神同在和信徒同在的事奉模式。[2]
綜合以上思緒,筆者會接受運用網上平台作為信徒聯繫與培育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對一個處於外在限制可能越來越多的香港教會,顯得特別靈活。不過要讓這種虛擬相聚模式發揮更好的屬靈功用,筆者提出以下幾點 建議:
1.無論牧者抑或信徒,多培育一種對神的意識,並 更多從神的眼光看人看事;
2.無論牧者抑或信徒,多培育一份「面目離別,心裡卻不離別」的屬靈情操,常把主內肢體存放心 中,在主裡常常彼此記念;
3.在進行網上聚會之前,參與者(包括牧者、導師、領袖和信徒)最好都能先在神面前安靜,意識彼此之間靈裡的聯繫,並祈禱聖靈把人的心靈相連起來,讓聚會能帶給眾人屬靈的益處;
4.我也深深體會,網絡服侍不能完全取代面對面生命的交流,兩者配合能帶來更深的生命牧養,讓 上主的恩澤更深流進人的心靈深處,帶來生命的更新;因此可以在虛擬相聚(較大的組別)之餘, 在情況許可下(無論疫情或政情),相約肢體作 個別或小組的實體見面,深化生命相交與培育;
5.帶著盼望,祈禱等待終末得贖時完全自由無隔阻的相聚。
註釋:
[1] 參 Gordon Fee,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NIC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7), 204-206; Peter O’brien, Colossians, Philemon, WBC (Waco: Word Books, 1982), 98; 馮蔭坤:《歌羅西書 ‧ 腓利門書註釋[卷上]》(香港: 明道社,2013),337-338。
[2] W. G. Nie, “A Theological Reflection on Virtual Presence,” Research Paper in Vocation, Work and Ministry (Vancouver: Regent College), 2020.

原載於《中宣通訊》第194期,2021年3-4月,頁4-5。

​歡迎轉載,請列明出處!

R2靈命培育.jpg
R2宣教培訓.jpg
R2_神學思考.jpg
R2_中國研究.jpg

© 中國宣道神學院 | 跟隨基督 胸懷神國 牧靈宣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