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世界新格局、生命轉化與福音化
余志文
CMSlogo穿透.png

新格局與宣教洞見

戰爭頻仍,國際關係緊張,宣教士要取得簽證到封閉國家宣教越來越困難。近數十年,宣教界提出不少革新的思想,例如保羅希伯特(Paul Hiebert)再思「基督徒」的意義,「營商宣教」(BAM,Business as Mission)理念的轉變等,它們對宣教工作影響深遠。

「福音化」是本院的創辦人趙天恩牧師在八十年代提出的重要理念,它亦是本院的異象。本文將檢視一些宣教理論和進路,藉此再思「從生命轉化看福音化」及其在當前局勢的重要性。

界限與向心理論

以下是一位在英國信主的穆斯林背景歸主者(MBB,Muslim Background Believer)的經歷:當她還未公開信主和受洗時,教會很主動接觸和幫助她,當她決定受洗時,肢體們十分雀躍,但不久後開始變得冷淡,她甚至感到他們好像很遙遠。與此同時,家人因她的信仰與她決裂和逼迫她,幸有神的恩典和保守,她才不至失去信心。

圖片來源:https://thehappypastor.wordpress.com/tag/bounded-set/

希伯特提出的「界限組群」(Bounded Set)及「向心組群」(Centered Set),再思「基督徒」的意義,[1]相信能回應以上情況。若以「界限」來界定「基督徒」,他們擁有一些特徵,例如相信正統教義,而且他們會有某些共同表現,例如上教會、不吸煙等。因這「界限」,「基督徒」與「非基督徒」之間便有明顯的分野,而福音的重點是促使非信徒接受和擁有上述基督徒特徵。因這觀念,傳福音較容易把焦點放在「決志」上,便可能出現上述MBB的情況。

「向心」的理念則強調以基督為中心,信徒要努力認識和學習跟隨祂。改信的重點是某人是否離開假神,轉向上帝。再者,改信並非終點,決志不是「向心」最看重的,它更關心生命轉化的過程,不論是否已歸主,幫助人走向上帝才重要。就上述MBB的情況,教會不單會關心她是否決志,更會關心她信主前後的情況,並會努力幫助她,清除影響她走向上帝的障礙。

發現式查經

近二、三十年,透過「發現式查經」(DBS,Discovery Bible Study)及不同方法,「植堂歸主浪潮」(Church Planting Movement)的宣教進路已造就超過一億人成為主的門徒,當中大部分來自印度或穆斯林地區,[2]而DBS可算是「向心」的實踐例子。

顧名思義,DBS強調查經者親自發現真理,藉此朝向基督,它格外重視禱告、依靠上帝和聖靈的引導。與傳統查經小組最大分別,是信徒和非信徒可一起參加DBS,「福音性查經」會把焦點放在福音信息上,DBS則涵蓋基督信仰的不同層面,不斷提醒查經者要順服神的教導,換言之,即使未改信,查經者也可藉查經被真理、信仰原則改變。

 

雙職宣教與轉化

BAM實踐初期,因營商或專業身份只被視為進入工場的工具,一些同工並不看重相關專業,結果生意虧蝕,工作表現參差,這令福音對象留下壞印象,認為基督徒怠惰甚至說謊。

痛定思痛,宣教士相信應以「雙職宣教」替代「帶職宣教」,同時認真工作或做生意和見證基督。除了「講」福音,更要在日常生活中把福音活出來,感染福音對象的生命,吸引他們朝向基督。一些工場因宣教士認真推行社會服務和良心企業,令社區轉化,某些地方的官員或當地人即使知道同工在低調地見證福音,也沒有大力打壓,甚至支持他們的工作。

「BAM全球智囊組織」(BAM Global Think Tank)為BAM下了一個定義,它有四點,其中第三點的重點是「把焦點放在整全轉化(Holistic Transformation)」,[3]包括經濟、社會、環境,以及個人生命與屬靈轉化等層面。

 

而除了BAM,近年更有同工倡導以不同形式進入工場,例如旅遊、興趣、和退休等(Tour / Hobby / Retire as Mission),以合情合理的身份到宣教工場,參與工作,轉化當地人和社區。

福音化的豐富意義和實踐進路

雖然上述理念在實踐上可能面對不同挑戰,但皆很值得參考:

 

1.趙天恩牧師思想與向心理論

趙天恩牧師的思想,不少也與「向心」理論有異曲同工之處:「福音化」是「向心」的進程;「國度化」強調教會要以基督為中心,把焦點放在神的國度,而非個別堂會;「基督化」強調信徒按基督信仰原則活出以基督為中心的生命,影響文化,促使相關社群朝向基督。三者分別強調藉基督轉化生命、教會和社群等不同層面。

此外,在八十年代,趙天恩牧師見神學院多留意知識的傳遞,相對忽視靈命培育、佈道恩賜發揮等,[4]遂創辦「中國宣道神學院」推動靈命培育與使命實踐的整合。兩者擁抱共同的「向心」目標:使人走近和朝向神。當信徒被神轉化、走近上帝時,會回應召命;當信徒實踐使命時,會更了解神和祂的心意,看到自己的不足,更願走近祂。

2.見證與DBS的啟迪

若從「轉化」看「福音化」,其焦點並不單單為了促使人歸主,而是透過聖經、信徒見證和生命吸引和引導人朝向基督。DBS的經驗提醒我們,藉真理轉化生命,是不須等待決志後才開始。信徒要藉聖經和美好的見證與福音對象互動,在不容許隨時隨地口傳福音的封閉地區,以生命感染生命,以及引導福音對象親自從聖經中發現真理,格外重要。

3.雙職宣教的啟迪

教會在支持宣教時,須了解工場的獨特處境,以及與傳統有別的雙職宣教模式,在禱告、經濟、關顧上以恰當的形式支持宣教士。除了領人歸主,同時支持他們成為轉化社區和生命的福音使者。

此外,短宣隊可以以遊客身份支援各地雙職宣教項目,藉專長或興趣(例如教英文、音樂、烹飪)接觸福音對象,也可以以義工身份到受戰爭影響的地區服侍,從整全福音(Holistic Gospel)的角度回應時代的需要。年輕人除了藉「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增廣見聞,更可藉「宣教假期」(Mission Holiday)支援各地宣教工作。

總結——新格局、新機遇

華人在宣教上有許多優勢,例如沒有西方「殖民主義」等「原罪」,而重視家庭和關係的華人文化亦與亞、非文化不謀而合。當大批外傭、南亞人士來港,許多一帶一路國家留學生到香港或歐美進修,我們可如何把握這些福音契機呢?當港人移居海外,他們可接觸到大批海外華人和因戰亂而到當地的難民。世局動盪,信徒有更多機會藉社會服務、或藉重建災區到有需要的地方服侍。這些服侍對象本來只有很少機會接觸福音的,信徒要把握機遇,成為見證基督、轉化生命的福音使者!

雖然各地傳播福音受限的情況有增無減,但機會同時湧現。我們可從「朝向神、轉化生命」的角度看「福音化」。即使封閉國家也不會阻撓「轉化社區」的使者進入當地,反對基督教的信仰群體也不會抗拒能「轉化生命」的使者成為自己的朋友,願華人信徒能藉此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成為促成福音化的民族。

註釋:

[1] Paul Hiebert, “Conversion, Culture and Cognitive Categories.” Gospel in Context 1(4) (1978), 24-29.

[2] Global Movement Statistic, 24:14 website, https://2414now.net/resources

[3] Jo Plummer, What is Business as Mission, Business as Mission website, https://businessasmission.com/what-is-bam/

[4] 趙天思:《扶我前行:中國福音化異象》(台灣:中國福音會,1993),77。

原載於《中宣通訊》第211期,2024年1-2月,頁2-3。

​歡迎轉載,請列明出處!

余志文.jpg
余志文2.jpg

​作者簡介

余志文-square.jpg

余志文博士

​實踐神學(宣教學、崇拜學)講師

R_靈命塑造.jpg
宣教培訓.jpg
神學思考.jpg
中國研究.jpg

© 中國宣道神學院 | 跟隨基督 胸懷神國 牧靈宣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