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宣教漫長路,轉眼新一步
余雋瑞

圖片:余牧師事奉歷程的回顧與前瞻
投身中宣的神學教育事奉,是為了回應神的呼召—中國宣教。眨眼間已經三十多年,今年六月便屆退休之年,將退下中宣的戰線。七月開始我將轉到香港中國福音會半職事奉,為差會培養接班同工。在此作一 點反思與前瞻。
偶遇宣教人,被捲入洪流
我在北美念大學時信主,半年後在加東的大學生冬令會蒙召獻身,時為1974年。發出呼召的培靈會講員是王永信牧師,他是中國教會王明道先生所培養的忠 心門徒,在期盼中國大門開啟的先兆中,他到處奔 跑,呼召教會年青人獻身,預備回中國宣教,後來更藉「華福運動」帶動華人教會作全球宣教。我蒙召後 接受在場牧者輔導,巧遇趙天恩牧師,他的「中國教 會專題工作坊」點燃了我的中國心,他鼓勵我立刻報 讀他即將在香港創辦的中國神學研究院課程,我就這樣成為開校第一屆學生!
神學與宣教,互動創新猷
1984年的春日,在旺角街頭又碰上了趙天恩牧師, 他請我在冰室喝咖啡。他剛從環球廣播電台出來,錄完了一次空中神學的課堂,他與我分享創辦中國宣道 神學院的異象,邀請我投身作儲備師資。三年後,中宣開課了。從那時開始,我加入了中宣,主要負責教授神學和宣教學,也兼任多個行政崗位,做過門徒培訓中心主任、實習主任、教務主任、宣訓部主任及副院長,中間在1995-2000年有五年被外借給美國的中國福音會,負責招募北美的中西宣教士到中港台宣教。後來回歸中宣時,以美國中福的宣教士身份,帶著差會的管理經驗在中宣試行小差會模式,差派畢業生到內地宣教。中宣的英文名稱是Chinese Mission Seminary,神 學培訓目標以宣教(mission)為主線。我的裝備是 系統神學而不是宣教學,多年來通過同時教這兩科,讓我學習了融會貫通,在宣教處境和過程中整理和教 授神學,讓神學不至於只有概念化、抽象化,而是能更具體落地一點。使徒保羅不是在宣教的場景中言說神學嗎?他所寫的書信有豐富和系統的神學思想,而他所發展的宣教策略仍適用於今天,保羅神學能活現 出他的宣教人生(使徒行傳大半是保羅行傳)和他所牧養建立的教會(保羅的教會書信及教牧書信)。
推動全球宣教不遺餘力的機構中,有兩個是同時注重宣教的神學和策略的,華人教會有華福會,西方教會有洛桑會議。華福會以國度神學凝聚教會領袖,探討教會事工及宣教新領域。在1991年的華福會,我第一次聽到內地少數民族未得之民的呼聲,隨後我便開始帶領學生到少民地區短宣,並學習及傳遞「認領一 民」(AAP: Adopt A People)的宣教策略。過往亦有好幾位中宣畢業生投身少數民族宣教,長駐國內呢!族群宣教工作因應全球人口流動的新趨勢,運用的研究及宣教策略都要不斷更新,如早前在院訊文章 我曾有簡介的新興「散聚宣教」(《中宣通訊》第 173期,2017年7-8月 http://bit.ly/2FwCAOu)。
洛桑會議為佈道家葛培理所啟動,凝聚全球福音派教會領袖交流,探討教會如何完成主的大使命,產生了「洛桑信約」。洛桑的神學發言人,前有司托德 (John Stott),近有萊特(Christopher Wright)。 前者的新約解經和聖經神學非常透徹和堅實,其著作是我教授基督論和救恩論的必用書,他帶動了福音派教會關懷社會。後者是舊約學者和曾在印度事奉的宣 教士,所著作的兩本宣教書籍:《宣教中的上帝》(The Mission of God)和《上帝子民的宣教使命》(The Mission of God's People),成為他在南非開普敦第三屆洛桑會議(2010)的主題信息。我雖然 沒有參加是次會議,但從網上看到他在會議上,如何將神學理念踐行在不同地域的事工,確實大開眼界, 擲地有聲!
萊特用「使命」(Mission)作為連貫整合新舊約的 聖經神學,比傳統以「約」(Covenant)的主題更有時代感和適切性,他的「使命」觀並非傳統狹窄的 「宣教」觀,而是包括神創造後托付給人的環保管家 使命,應與救贖的福音使命並行。當年(2010年) 我剛完成兩年在內地的全職事奉回港,碰上了香港中國福音會因缺乏領導而面臨結束危機,經禱告後我憑 信心負起領導職事,出任義務會長,並重組董事會。 當時心覺「使命」職場及營商宣教有可為,萊特的書籍不單是我教授宣教學的必用書,還成為了我在中福差會開展使命職場的聖經神學基礎,九年來見證使命 職場確實可以為差會開出一條又新又活的路,香港中 福不但沒有結束,去年還與中福國際聯會五區代表(中加韓菲台)在港慶祝成立40週年呢!
靈命與使命,貫串職場中
蒙神帶領,中福已相繼在工廠、農場、餐館、聖地旅遊等信徒的職場,觀摩及開墾了配合職場的靈修、佈 道、門訓和宣教的培訓材料。在農場學習花木靈修、 瓜果佈道,在餐館作廚藝門訓、食材佈道,以至帶著使命開餐館或農場,都可建立職場教會,成為使命企 業。當信徒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可獻給主並融會於福音使命,便可得人如得魚,成為得人的漁夫。這些使命專業人及使命小商企是近年神所興起的,專職的牧者及宣教士不可忽略他們,像保羅一樣樂意走進他們的職場,與亞居拉夫婦配搭事奉,如此,便可研發新 一代的職場營商宣教神學和踐行有果效的策略。
中國及世界大環境變化急劇,九十年代的城市化叫宣教界注目城市宣教的神學和策略,我在2004年安息年期間,去了西雅圖進修,跟柏祺博士學習「城市宣教」,他是洛桑運動的「城市宣教使徒」(Apostle to the City)。就在那一年的安靜等候中,領受了從神而來的新呼召:職場使命。雖然當時的領受,是適 切城市化的大趨勢,大量農民工長時間被關在工作間,唯有職場使命才能叩開這度門。現在內地宗教政策收緊,回歸文革時期較強硬的措施,家庭教會在化整為零的壓力下,職場事工模式顯得更加適切可行。
近年在中宣及內地教授宣教學,我都加上「職場營商宣教」這些新課題,實習和短宣都添加了在使命職場 的選擇,讓神學生獻身前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也可得以發揮和操練。最近兩年,神學生可在農業職場學習自然農業,透過保養造物主在泥土裡的微生物,可扭轉 化肥對泥土及農作物的污染,這是救恩在使命農夫及 農場更具體的顯露,神的恩典和慈愛可活現在職場中。同時,人性的黑暗也反映在職場中,透過職場宣教,福音使命與信徒的專業結合互動,福音真光才能 照耀在職場中,「文化基督化」便可從職場開始。
三十多年的事奉,在牧會和神學教育的路上,神讓我 學習為服侍的群體建立根基,為主大聲宣揚;隨著 呼召的轉變,我學習新的宣教策略,將「道」融入生活中;未來,隨著政局的改變,我的事奉將會變得更低調,但神的道卻要在不同的使命中彰顯。請為我禱告!
原載於《中宣通訊》第183期,2019年5-6月,頁2-3。
歡迎轉載,請列明出處!
宣教培訓相關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