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或去?或留?——以「宣教心」迎向未來的挑戰
陳凱欣
或去?或留?——以「宣教心」迎向未來的挑戰.jpg

「移民」再一次成為不少香港家庭的重大抉擇,猶如一場進退兩難的內心交戰……

或去、或留,每個人及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考量。事實上,這場內心交戰需要考量的,又豈只在於去或留?不論是遠走他鄉,還是留在香港,那擺在我們面前的,都會是「陌生」的場景。面對當前情勢,離開可能是一條出路,但選擇離開的人卻必須有心理準備,異鄉的生活並不容易適應,那麼…… 選擇留下來嗎?社會變奏既已篤定,留下的人亦不能存天真幻想,以為一切會依舊。面對香港的新情勢,縱然並非親身去到異文化地方,不容否認的是,一股異文化已臨到身邊!我們必須認清,儘管去與留所要面對的問題並不相同,但「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卻是大家都必須面對的挑戰。這令人想到投身跨文化服侍的宣教士,他們到異地宣教,亦必然會遇上「文化衝擊」的挑戰!

「文化衝擊」是指一個人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後,在適應新文化時所產生的情緒困擾。經歷「文化衝擊」的人,會感到焦慮、無助、被排拒、精神受壓抑、睡眠不安等,更會對新文化抱持敵對態度,亦會逃避面對那些令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人與事。宣教士在進入工場前,就必須要有種種心理準備,去迎向文化衝擊帶來的挑戰。

面對異文化,宣教士會如何應對?在《先知式對話:今日基督教宣教反思》一書中,作者就提到,宣教士在異文化中宣教和生活,需要有兩項重要的生命操練:「放手」(Letting go)與「直言不諱」(Speaking out)。[1] 這兩項生命操練放在一起,或會顯得有點矛盾,但若要在異文化中服侍,兩者都是重要的生命操練。

「放手」,是指放下自己既定的習慣和生活方式,以尊重和虛心的態度去觀察,去聆聽新文化處境的面貌。當一個宣教士進入異文化時,作為局外人,肯定會有很多不習慣,然而,即使異文化處境與自己本身看法存在極大的差異,宣教士也應該先細心觀察和聆聽,而非立時予以否定;甚至有個說法:宣教士在剛開始進入服侍工場時,第一年要學習的就是「閉口不言」![2] 這裏所說的「放手」,不是一種只為博取友誼的手段,而是源於一份真誠的謙卑,甘願放下成見,細心聆聽和觀察。「放手」的背後,是對上主的尊重和敬畏,是要「讓上主成為上主」(Let God be God)。不論眼前狀況如何,仍然確信那位主導着世界歷史和萬有的上主;即使在最邪惡、最混亂不堪的地方,上主也可以透過不同的人和方式向世界彰顯祂的權能。「放手」,雖然好像是要放下個人意願,但其實卻是在細察上主的作為,觀看祂的恩典要怎樣在這異文化中展現出來。

而「直言不諱」則是指宣教士和信徒在宣教場景中毫不退縮的信仰表述。若說「放手」是「局外人」(Outsider)的生命操練,「直言不諱」就是「局內人」(Insider)的生命操練了!宣教士不論到了甚麼地方,他們都是天國的子民,是天國中的「局內人」,有責任和使命在世界中見證信仰的真實。每每遇上信仰和文化有衝突時,天國子民一方面需要真誠地面對當地文化,同時又必須誠實地檢視自己的信仰,並深入思考,作出辨別。文化中那些地方確實與基督信仰違背?那些只是文化價值觀的差異?思考和辨別過後,就要大膽地為信仰作見證,對忠於聖經的信仰價值作出宣告(annunciation),同時也要對那些有違基督信仰的事情作出譴責(denunciation)。這種「直言不諱」,不單是言語上的宣告,更需要的是一種身體力行;在自身環境中,不論是在家庭、學校、公司等等,都要見證信仰,活出基督信仰的價值。

宣教士們離鄉別井,到陌生的異國傳福音,這是出於上主對他們的呼召;在離開家鄉前,應該已做好心理準備去面對文化差異帶來的挑戰。今天,選擇離鄉別井的人,亦需要在離開前做好作異鄉人的準備;即使生活在陌生國度裏,作為局外人,或許可以更多學習「放手」,抱持開放的心,細察上主在彼邦的作為。在新的地方,開展新的生活,仍然可以尋求上主的引導,讓自己在新地方繼續履行上主交付的使命。因為不論身在何方,在上主國度裏,都是上主的局內人,都要「直言不諱」地為主作見證。

離開的人,或已做好心理準備迎向陌生文化;可是對留下來的人來說,一切卻顯得有點被動。面對「新文化」的臨到,人似乎無權選擇,只可以在不得已之下被逼着去面對轉變。在這情況下,人或會感到沮喪和無助,只是,不論環境何等不堪,卻仍要深信上主是那位掌管歷史和萬有的主宰。在「新文化」下,學習「放手」,細心觀察上主的作為要怎樣在這艱難的處境中彰顯出來;與此同時,在「新文化」中,繼續探索可以怎樣有智慧,並且身體力行地見證信仰,譴責那些有違信仰價值的事情,活出忠於聖經的信仰價值,繼續「直言不諱」地宣告信仰的真實。

當然,何時要「放手」,何時要「直言不諱」,要判斷毫不容易!事實上,不管是「放手」,還是「直言不諱」,這都不只是表面、外在的行動;真正能夠促成這些外在行動的,乃在於個人與上主的關係。唯有緊緊連繫上主,人才可以作出屬靈的辨識,帶着真誠謙卑的心,細察上主的作為;同時也在上主的帶領下,知道自己在甚麼時間,以怎樣的方式去為上主作見證。讓自己時刻連於上主,這是屬靈生命的培育,是在任何環境下教會和信徒都必須努力的事。上主才是一切意念和行動的動力源頭,只有祂可以帶領屬於祂的人,在充滿挑戰的處境中,一直持守信心和盼望,不致動搖!

人其實非常有限,在變動不安中,人更顯得軟弱無力;然而,情勢雖然變化得快,但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都是一樣的(來十三8)。在宣教學中常常提到「上帝的宣教」(Missio Dei),其中要強調的就是上主的主權:在上主整個救贖計劃裏,祂是掌管世界和歷史的那一位,也只有祂能成就救恩。我們在上主的手中,從來都只是祂的器皿而已,我始終深信,世上的人會過去,制度也總有過去的一天,惟有上主的國度卻要永存!

原載於《中宣通訊》第197期,2021年9-10月,頁2-3。

註釋:

[1] Stephen B. Bevans and Roger P Schroeder, Prophetic Dialogue: Reflections on Christian Mission Today (Maryknoll, New York: Orbis Books, 2011), 88-100.

[2] Bevans & Schroeder, Prophetic Dialogue, 92.

​歡迎轉載,請列明出處!

​作者簡介

陳凱欣-square.jpg

陳凱欣博士

​院長

R_靈命塑造.jpg
宣教培訓.jpg
神學思考.jpg
中國研究.jpg

© 中國宣道神學院 | 跟隨基督 胸懷神國 牧靈宣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