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胸懷神國
馮兆成

網上圖片
中宣三十周年定下的方針是「跟隨基督、胸懷神國、 牧靈宣教」,其中「胸懷神國」涉及的是一種視野與 態度—擁有神國的視野並擁抱神國的異象。人的視野往往決定人的志向與投身的領域;不過視野開啟了,假如沒有產生認同與相應委身的態度,則仍然不能轉化成為生命的動力而付諸實踐。
新約學者大都認同「神國」是耶穌傳道信息的核心,他也培育門徒委身於神國的使命;但門徒不是從開始就胸懷神國,而是經過一段被耶穌塑造的歷程,才逐 漸開闊視野並擁抱神國異象,從而投身於神國拓展的艱巨使命中。本文嘗試從路加著作(路加福音、使徒行傳)的部分經文,窺探耶穌三位最親密的門徒(彼得、雅各、約翰)如何經歷耶穌的塑造,逐漸成為胸懷神國的僕人,這對中宣培育「跟隨基督、胸懷神國、牧靈宣教」的神國工人,饒有意義;也可以對教 會栽培門徒帶來啟發。
「神國」的意義
為方便以下討論,這裡首先給「神國」下一個定義。 新約學者賴德(G. E. Ladd)指出:「神的國」最重要 的意義,就是神救贖的王權主動地彰顯,建立祂在人 中間的管治。[1] 這樣,「神的國」主要是一個動態的 觀念,是神的王權或主權彰顯於地上,實現祂救贖的 計劃。縱使如此,「神的國」作為一個國度,地域的 含義也不能完全抹煞。[2] 當更多人願意接受神在他們身上的主權時,他們便成為神國的子民,從而也就是神國在地上的拓展。因此,神的王權得以被承認、神的權能得以彰顯勝過那惡者、神的旨意得以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這都是神國降臨的明證。
路加福音多次提到「神的國」,是耶穌傳道信息的核心,也是耶穌培育門徒的重點;至於使徒行傳,「神 的國」也出現了七次,而且佔着書卷中重要的位置, 表明「神的國」也是使徒或門徒傳道的主要內容。實際上,使徒行傳正陳述了神的國如何藉聖靈與使徒得以拓展,從耶路撒冷猶太人群體直至外邦。
耶穌開啟門徒神國的視野
以下從路加著作中,描寫耶穌跟他三位親密門徒(彼得、雅各、約翰)交往的幾個片段,看他怎樣開啟他 們神國的視野,帶動他們經歷生命的更新。
從得魚到得人
路加福音五章1-11節記載耶穌藉囑咐彼得下網打魚的神蹟,讓彼得看見自己是個罪人,也承認耶穌是主。耶穌隨而對彼得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這句話,開啟了彼得的視野,讓他知道自己靠着耶穌,不只是一個漁夫,也可以成為一個被耶穌使用,引導別人生命的人(這是神國工人其中一個重要的任務——引導人進入神國的豐盛生命)。經文特別 記載雅各、約翰也在一起(v. 10),隨後他們便撇下所有的跟從耶穌。
揀選成為使徒
路加福音六章12-16節記載耶穌經過整晚禱告,揀選包括彼得、雅各、約翰在內共十二人成為使徒,給他們特別的培訓。路加福音八章1節記載「耶穌周遊各城各鄉傳道,宣講神國的福音,和他同去的有十二個門徒。」換句話說,耶穌培訓十二使徒,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讓他們可以學習和傳揚神國的福音,開啟他們關乎神國的視野。到九章1-2節,耶穌賦予十二門徒能力權柄,醫病趕鬼,並差遣他們去傳神國的道。 這樣,耶穌培訓使徒參與在神國的使命中。
從視野到擁抱
縱使彼得、雅各、約翰已蒙耶穌開啟了視野,從他口中得聞神國福音,甚至已參與去傳神國的道,但在心態上卻並未就此擁抱了神國的價值。從視野到擁抱,中間還有一段差距。以下再從路加著作中幾個片段,看他們如何逐漸擁抱神國異象,成為神國工人。
神國的胸襟
路加福音九章51-56節,描述耶穌定意向耶路撒冷去,打發使者為他預備;惟到了撒瑪利亞的一個村莊,那裡的人不接待耶穌,因他面向耶路撒冷,這揭示了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之間長期的種族矛盾。雅各、約翰看見如此情景,竟問耶穌是否要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這裡展現的,是雅各和約翰一份狹隘民族主義的心胸,也反映種族間的仇視心態,這與神國超越國界種族的寬廣胸懷差之千里。耶穌轉過 身來責備他們,有古抄本甚至加上「你們的心如何, 你們並不知道。人子來不是要滅人的性命,是要救人 的性命」(參新漢語譯本註解)。耶穌塑造門徒,要他 們不單知道關乎神國的事,甚或傳揚神國的道,更要 他們懷抱神國的胸襟─神的國是包容性的,不是排拒性的(inclusive rather than exclusive)。
神國使命的委身
路加福音二十四章44-49節記載耶穌復活後,向門徒闡釋他受害的必需性,並告知門徒,他復活以後,人要奉他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到萬邦,這再次在他們眼前展現神國寬廣的使命;使徒 行傳一章3節更告訴我們,耶穌復活後四十天之久顯 現給使徒看,講說神國的事。很明顯,耶穌留給使徒的就是神國的使命。不過使徒行傳一章6節顯示, 使徒(應包括彼得、雅各、約翰)當時最關注的仍是 「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這也難怪,他們是抱有強烈民族情感的猶太人嘛!耶穌沒有指責他們提出這問題,只說天父所定的時候日期,人不能知道;卻告訴使徒們當下所要投身的,是倚靠聖 靈的能力,在耶路撒冷、整個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 直到地極,作耶穌的見證(徒一7-8)。如是,耶穌沒 有否定使徒的民族感情,卻把更大的異象展現在他們眼前,他們要倚靠聖靈的能力委身於神國使命中作耶穌的見證,超越地上國家民族的關注。及至五旬節聖靈降臨,使徒行傳二章38-39節記載彼得被聖靈充滿 向群眾的講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因為這應許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並一切在遠方的人,就是主我們上帝所召來的。」彼得的視野現在已包括 「一切在遠方的人」,縱使彼得這裡所想到的或許仍只是散居外地的猶太人,不過起碼從地域來說,他開 始委身於更寬闊的神國異象了!與此同時,雅各、約翰甚至其他使徒當時也是在同一個場合中,相信這也是他們的領受。
擁抱神國異象
更深觸動彼得的,記載於使徒行傳十章,是神藉異象教導他:神所潔淨的,不可當作俗物;然後聖靈又清晰指引他去到外邦人百夫長哥尼流的家中宣講主耶穌,結果彼得親眼目睹這群外邦人怎樣經歷聖靈的洗,如五旬節使徒所經歷的一樣,便給哥尼流一家施 洗。當彼得回到耶路撒冷,被質疑他竟到未受割禮之 人的家吃飯時,他為外邦信徒辯護,見證神恩如何同樣臨到外邦人。這時的彼得,是真的擁抱神國異象了 (徒十一1-18)!
結語
從開啟神國視野至擁抱神國異象並委身於神國使命,彼得、雅各、約翰走了一段悠長或許有時艱辛的心路歷程。不過,培育生命成長就是如此,沒有捷徑,乃是靠主恩典一步一步向前行。彼得出生於猶太傳統之下,這背景讓他在面對強烈割禮派人士的質疑時,有時仍難免會有掙扎(加二11-14),不過彼得和約翰確實持定神國異象,積極支持保羅往外邦宣教(加二 9),只是他們的召命與事奉重點跟保羅蒙召作外邦使徒有所不同而已。至於雅各,使徒行傳十二章1節顯示他已為委身神國使命而獻上生命了!
學院提出「跟隨基督、胸懷神國、牧靈宣教」的事奉方針,期盼受訓者能衝破狹隘思維,擁抱寬廣的神國胸襟,同樣需要時間逐步更新轉化。這除了受訓者願 意開放自己生命接受陶造,實在也需要教會的配合,共塑神國工人,當然更需要神藉聖靈與聖言在人生命裡的雕琢。求主使用中宣,為祂培育更多「胸懷神國」的工人!
註釋:
[1] “…the Kingdom of God is the redemptive reign of God dynamically active to establish his rule among men.”George E. Ladd, A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4), 91.
[2] H. Ridderbos, The Coming of the Kingdom, trans. H. de Jongste (Philadelphia: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 1962), 24-26; Joseph A. Fitzmye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Luke I-IX, Anchor Bible 28 (Garden City: Doubleday & Company, 1981), 155-156.
原載於《中宣通訊》第182期,2019年3-4月,頁2-3。
歡迎轉載,請列明出處!
宣教培訓相關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