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踐行使命
凌望基
CMSlogo穿透.png
「使命」的英文是“Mission”;而“Mission”或會 讓人聯想到一系列由湯告魯斯主演的電影“Mission Impossible”。該電影的中文譯名為《職業特工隊》,但個人卻更喜歡英文的直接翻譯:「不可能的使命」。電影中的主角與他的特工團隊,常常要排除 萬難,完成一個又一個不可能的使命。其實這也與我正在服侍的兩個機構很類似—中華福音使命團 和中國宣道神學院。我們的使命,是要完成主托付 給我們的大使命:「使萬民作主的門徒」,而這使命 (或者可稱為任務吧)也有點「不太可能」!「使萬民作門徒」,意思不是指「使一萬個人作門徒」,而 是使不同種族的人成為門徒。在馬太福音寫成時,當時的世界由一個羅馬帝國所統管,可以說是在「一個國家」內使人作耶穌門徒。在交通出入方面來說的確很方便;從文化角度而言,因為語言與文化都較為統一,使各個民族成為主的門徒,也不見得遙不可及; 因為當時民間流行的都是希羅文化,所以已經沒有太大的所謂文化與語言差距。對基督徒而言,唯一最艱難的,是要將一位在羅馬帝國律法下被定為叛國,且被處死的耶穌,高舉為普世的救贖主;這可能真的讓 人感到匪夷所思!再者,基督徒所敬拜的,並非有形 的神像,於是被當時的人戲稱為無神主義者;他們的 「無神像敬拜」,更被認為會觸怒希羅諸神,引起百姓恐慌;認為他們對諸神這種「不虔不敬的態度」, 會招致諸神對他們所住的城鎮降災。所以只要基督徒 想有「使萬民作門徒」的舉動,便會引來排擠;所以 要達成使命可謂舉步為艱。然而,教會歷史卻告訴我 們,在三個多世紀後,整個羅馬帝國便以基督教為國教。當然,這樣的轉變是禍是福,不在此討論。但 「使命」真的有機會可以達成!
不經不覺,筆者作為中華福音使命團香港區委員會的主席已有四年,而在中國宣道神學院的服侍,也到 了第二十四個年頭!在這些事奉年日裡,筆者深深體會到,今天我們要完成大使命,要跨越的障礙仍然不少;但作為踐行使命的人,必須要有不被困難打倒的心態,不要輕易被惡劣的環境所恫嚇,反要運用各式 各樣方法,務要完成使命!在多年的宣教事奉中,我 所學到的一些有利於達成宣教使命的原則,自覺終身受用不盡,在此簡單跟大家分享。
堅持所持守的異象
今天,宣教工場生態環境的改變,不斷地衝擊我們的底線,讓我們不禁要問,是否要放棄這工場?世界那麼大,遍地都是未認識主的華人,為何要堅守這工場不放手呢?只因為情感的執著嗎?若然因為政治與各項因素,讓站在前線的同工難以發展各項事工,那是否就要放手呢?當保羅面對亞基帕王的審問時,他很 理直氣壯地說:「我故此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誠然,保羅可以選擇只對猶太人宣講耶穌,消除猶太人因他向外族人傳福音而惹來的不滿。的確,事工可以一直作下去,但這還是主給他的異象嗎? 十二個使徒也不是在作相同的事嗎?保羅從天上來的 異象是甚麼呢?豈不是要作外邦人的使徒嗎?若果為 了避開困難而離開服侍的工場,這無疑是等同於消滅自己的異象,作一些不是自己「異象」的事奉,那麼我們是在服侍神,還是自己呢?若以這種心態來服 侍,我們豈不是給人一個因困難而退縮的「榜樣」?
靈活多變的事奉模式
異象不變,目標也不能變;但完成事工的方式卻可以 千變萬化。很多時候,當我們習慣了某一種事奉模式 或方法後便會將它「聖化」,彷彿它是一個不能改動的「真理」。事奉者要懂得分辨,什麼是可變的事奉模式與方法,什麼是不能輕率改變的原則。難道培育事工,一定需要有固定的地點、固定的設備(如投影 機、白板等)嗎?教學一定要以課堂講授方式?作業一定要寫專題文章或書評等?這些都是非常傳統的培 訓模式,其實沒有對與錯,而是在現實情況下選擇能 夠發揮最大功效的訓練模式。若果在週遭不穩定的環境下,活動式的門訓作為培育信徒的模式會否更適切?另外,小組化的栽培牧養,對宣教而言,不一定 比建立固定的堂會型式的信仰群體遜色。我相信小組門訓牧養,不單能提供知性的訊息,更能深入地針對不同生命的階段,作出關懷與牧養。傳統以堂會點為 中心的崇拜與團契聚會、逢星期天上主日學的模式, 在緊張的社會環境下不一定最合用。既然宣教要求的 是有彈性、有效的方法,只要不犧牲真理的本質,發展靈活多變的方式才可以達成使命!
靈命培育
面對多變的宣教場景,宣教士的靈命培育更顯重要! 靈命培育不單只在乎讀經與祈禱,更關乎怎樣的讀經才能明白聖經的本意,而非主觀地將自己的觀點投射進經文中;而祈禱,是聆聽還是不斷的訴求,是對神要求,還是學習聆聽祂的心意?人怎樣理解上帝,與他怎樣認識自己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怎樣的人觀,就會塑造出一個怎樣的神觀。更深的靈命塑造,是源於徹底認識自己的生命,然後知道怎樣靠近基督。作為一個前線的宣教士,敢於面對自己生命的黑暗,敢於在人面前承認自己的脆弱,從而體諒與自己一起成長的弟兄姊妹的軟弱,才可建立群體意識;愛護與自己同樣軟弱的群體,才可做到真正的服侍。宣教士容易掉進的陷阱,就是覺得自己不能失敗,也不能讓身旁 的弟兄姊妹知道自己的軟弱,否則就會失去教導人的屬靈權柄。然而真正讓他跌倒不能起來的因素,從來不是某次經歷有多失敗,而是不肯面對自己的本相,不敢在弟兄姊妹面前承認自己本來就是如此!靈命培育,是拆除自己的假象與面具,讓自己靠著基督的恩典,接納自己,也敢於讓人看到自己的本相。別人接 受自己與否已不重要,因為在基督裡已不再定罪,自己就可以坦然活於天地之間。
簡言之,按照筆者的想法,踐行使命,需要不斷地堅持所持的異象、接受靈活多變的事奉模式,更要讓自己生命不斷被上主的恩典塑造。在筆者有限的宣教及機構服侍經驗中,以上所提的都非常重要,也是筆者奉以教學及甄別準宣教士的原則。

原載於《中宣通訊》第178期,2018年7-8月,頁4-5。

​歡迎轉載,請列明出處!

R_靈命塑造.jpg
宣教培訓.jpg
神學思考.jpg
中國研究.jpg

© 中國宣道神學院 | 跟隨基督 胸懷神國 牧靈宣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