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靈深一席談》 第 1 期
聖經與靈塑 (Scripture and Formation)

訪問、整理:黃韻妍

黃:黃韻妍(中國宣道神學院靈修科老師)
侯:侯士庭(Dr. James Houston,加拿大維真學院靈修神學榮譽教授)
 
黃:甚麼是真正的對談?
 
侯:對談是個人化的、深入的對話。在今日崇尚科技、資訊爆炸的世代,對我們來說,對談是一個挑戰。我們傾向傳遞較表面或資料性的訊息,例如寫「記事貼」、指引等。我們常忙於搜集及研究資料,卻缺少個人化的對話。正如英國近代詩人艾略特(T. S. Eliot)在他的作品《磐石的和唱》(直譯;Choruses from ‘The Rock’)裏所說的: 
我們往哪裏重尋在知識中失落了的智慧?
(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
我們往哪裏重尋在資訊中失落了的知識?(Where is the knowledge we have lost in information?)
對談是從對方的眼中看到另一個觀點角度,提高對別人的醒覺,這是治療的核心,亦是聆聽的大門。
對談需要有悠閒的空間去聆聽對方,在其中得悉對方的生活處境,了解他/她的故事。正如今日面臨環境生態的種種危機,都證明了系統理論(system theory)的重要。人際的關係亦如是,若要了解別人,就必要進入他/她的故事及生活體驗。
 
黃:為何我們較難向別人講述自己的故事?
 
侯:那視乎文化的差異,例如中國人傾向隱藏自己較深入的感受;或是在某些工作崗位的人,例如接待員、侍應,他們都要以笑臉待人,久而久之,可能忽略了接觸內裏的感受。此外,一些經歷創傷的人也容易忽略自己的情緒,加上若未認識神,沒有救贖的盼望,更不會輕易向人剖白。
 
黃:如何幫助他們有更真誠的對談?
 
侯:要給他們一個安全的地方、一個蔭庇,讓他們首先向自己真誠,聆聽自己的感受……
 
黃:你認為心理治療可以為這些人提供一個這樣的地方嗎?
 
侯:心理治療較「人工化」,亦太短暫,每次只是一個小時。那是「買來的」友誼,不是同行者、朋友。但對於一些有較嚴重情緒困擾及創傷的人,他們需要專業的幫助,但這不是最理想的途徑。
 
黃:所以,更理想的方法是否往一個社群尋找友誼?
 
侯:當然,但我們要小心,不要誤會那等如舉辦很多社交活動──即使是教會所舉辦的。真正的友誼從自我身分的建立開始。我們首先建立有社群意識的身分,即是培養自己有需要別人、重視別人在我生命位置的價值觀。這讓我們由自我(individual)演進成為人(person),兩者之間有重要分別。我們之所以為人,乃是因為我們是彼此需要的。
 
黃:可否談談現代人的自我主義?
 
侯:自我主義早已泛濫。從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今日的社會更是金錢掛帥,有了錢,我可以選擇我要做甚麼。
 
黃:真誠的對談如何塑造我們的靈命?
 
侯:對談是一個肯定對方獨特性的過程(to individuate),我們的獨特性是一份從神而來、亦唯有祂能賜予的禮物。若能懂得為此慶祝,就能常常活在神的同在裏。但這是不容易的,即使要好的朋友,也未必懂得欣賞你的獨特之處;對別人仁慈或敬重反而較容易。若能欣賞自己及別人的獨特之處,並與神那無可取代的獨一關係,就能最充分地表現對神的敬虔。
 
黃:這與自我實現的分別在那裏?
 
侯:聖經中沒有「自我實現」這個觀念。這亦不是聖經的教導。只有神有資格達到這個目標,因為祂說:「我是我自己」(“I AM WHO I AM”;《和合本》譯作「我是自有永有的」;出三14)。所以,我們應該轉變一下我們對神的稱呼,與其稱祂為「耶和華」、「主」,不如稱祂為「我是」,以免我們自以為是,在神面前滿口的「我是……」。我們可以放下這些自我防衛、自我滿足。唯有在「我是」裏面,我們才能找到真我。明白我們只是祂所造的,源於祂,也連結於祂,我們才能夠更加謙卑,有較多的安全感,尋回那獨特身分……。正如保羅在提摩太後書一章12節所表達的:「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誰,也深信祂能保守我所交付祂的,直到那日。」
 
黃:聖經如何幫助我們的靈命成長?
 
侯:我們可從以下四方面看:
1. 歷史批判及文學角度:這角度幫助我們明白聖經中不同寫作體裁的作用,及神如何在當時的歷史文化處境中介入。
2. 聖經不是為我們提供資訊(information),而是領人達致生命的轉化(transformation)。轉化的目標乃是指著神所造的形象(image)。我們要問:「我所讀的,與我有甚麼關係?」要與聖經中的人物對話。
3. 聖經是前後呼應的,我們要注意事件之間的關連。例如:出埃及記的事蹟在耶穌的生平再一次活現。耶穌就是我們的嗎哪,領我們走前路的火柱。
4. 聖經更是預言性的(eschatological[M1]),已經發生,但仍未實現(already but not yet)。我們不可以純學術的角度去研究,更重要的是擺上信心。
當我們都有從以上四個層面去讀聖經,心理學永遠不能取代聖經。也許基督徒的神學家、歷史學家及心理學家們,需要有更多的交流與對話。
 
黃:你是否認為我們與神個人的關係,比較對神的知識來得重要?
 
侯:對!因為神是三位一體的神,是有位格、與我們個人建立關係的神。聖經記載的不是理念性的真理,而是屬乎神的奧妙、愛的真理。最終的可信性不是那些理念,而是建基於與神的關係。
 
黃:在你的著作《轉化生命的友誼》(The Transforming Friendship)中,你用與神的友情去描述禱告的本質。你認為禱告是一個需要自律的操練,還是純是友情的培養?
 
侯:禱告不是技巧,亦不是其中一種屬靈操練。我看禱告是生命的全部。即是活在這位稱為「我是」的神面前,進入祂的同在。
我們的文化很看重技巧、方法,即使在友情的建立上也是這樣,以為這些都是我們可以操控的。
 
黃:可否談談你個人如何經歷神的真實?
 
侯:我們這個基督教文化太著重自己的能力、才幹。其實神的道路是條通往破碎、苦難的路。正如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十二章述說的,這是抗衡文化的論調。我認為犧牲是信仰歷程中一項重要的功課。以我為例,在我事業的高峰,我毅然決定放下它,去回應神對我的呼召,到神學院開荒,在普及神學教育上獻上我的一分力。
 
黃:最後,可否給所有信徒一些建議,如何進深與主的關係?
 
侯:我相信看這份期刊的,都是一些知識分子。我要向這一群發出挑戰:你們並沒有以雙翼齊飛(you don’t fly with two wings),若你在專業上做得這樣出色,在信仰上更應該加快腳步,更緊跟隨主。時間的運用只是價值觀的問題。此外,我想提出的是,在後現代化文化的衝擊裡,我們的信仰要情理兼備,不可單是頭腦上的認知,更要有心靈的投入。
 
後記
        與侯士庭博士的一席談,猶如享受一頓豐富的美點,不但令人回味,其中語重深長的提醒與忠告,更值得我們再三咀嚼。令我印象深刻的,除了是他對信仰、一些信念的堅持與執著,更是他對人生的體驗與洞見。我問:「是甚麼令你在八十多歲的高齡,仍能保持這麼好的狀態?」他沒有即時作答,卻緩緩伸出雙手。我有點奇怪,他一臉祥和地解釋說:「With open hands(放鬆你的雙手)!」是的!他的從容、穩妥,不斷在告訴我,他已活出他所說的。 誠然,這種開放的人生態度,正是進入真正對談的重要基礎。

作者簡介:

黃韻妍博士

​本院資深靈修科講師

© 中國宣道神學院 | 跟隨基督 胸懷神國 牧靈宣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