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懱視.傲Days——當代宣教的意義
余志文
CMSlogo穿透.png
懱視.傲Days——當代宣教的意義.jpg
雖然我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他還賜我這恩典,讓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弗三8)
 
甚麼也是宣教?
說到「宣教」,自然會想到宣教士、跨文化和萬國萬族 等觀念,堂會的「差傳部」通常也把焦點放在跨文化福 音工作。但本地福音和社關工作,便不屬於宣教嗎?宣教只與宣教士有關嗎?它與一般信徒有何關係呢?
 
宣教的英文是 Mission,拉丁文是 Missio,有使命和差 遣的意思。宣教最基本的觀念就是 Missio Dei(粵音大 致是「懱視傲 Day」,漢語發音大致是「密蓆噢得」), 可理解為「上帝的使命或實踐祂的心意」。然而, 若以此來界定「宣教」,彷彿把所有信徒該做的事也納入 宣教的範圍,例如在巴士讓座、某天出外用膳以推動經 濟等,也可以成為 Missio Dei 了。研討一個如此包羅 萬人的觀念,有何意義呢?
 
宣教是……
David Bosch 於 Transforming Mission 一書歸納了不 同人士的看法,深入探討宣教的多重觀念——「宣教 是……(Mission As...)」。[1] 因篇幅所限,本文不會 逐一解釋這些觀念,卻嘗試把它們歸納於不同範疇內:
 
1. 教會本質及整體使命:包括「教會與其他人同在」 (Church-With-Others)、「上帝使命」(Missio Dei)、「盼望中的行動」(Action in Hope)
「宣教」並非教會可有可無、自行選擇是否參與的 事情。宣教就是教會的本質,教會的存在就是為了 實踐上帝的使命和心意,她代表上帝活於世人之中, 為人類帶來盼望,迎向未來。
 
2. 福 音 使 命:包 括「 傳 遞 救 恩 」(Mediating Salvation)和「佈道工作」(Evangelism)
相信普遍人也不難明白這一點,但「得救」並非宣教的終點。大使命中「使萬民作主門徒」(太 二十八 19)中的「門徒」原文是一個動詞,它並非 強調成為門徒這身份,而是要使人「做」真門徒。 上帝對門徒是有要求的,歸主後仍須不斷成長。
 
3. 信仰對話、合一中宣教:「向其他信仰的見證」 (Witness to People of Other Living Faiths)、「共 同見證」(Common Witness)
要把福音帶給其他信仰群體(包括無神論者),便 要面向他們,明白他們的想法,例如了解在他們心 中關於「得救」和「生命」的意義為何。此外,基 督信仰本身有不同派別,它們須要彼此溝通,向世 人作合一的共同見證。
 
4. 本 色 化 與 本 土 傳 承: 包 括「 本 色 化 」 (Contextualization)、「 文 化 適 應 」 (Inculturation)
如何將福音帶給與我們不同的其他族群呢?怎樣令 他們接受這外來的信仰呢?他們的「神觀」及「宇 宙觀」是怎樣的呢?這些問題促成了本色化與文化 人類學等在宣教方面的研究。此外,唯有當本土信 徒真正承擔當地的教會,並開展宣教工作時,福音 才會真正持續地擴展。
5. 社 會 使 命: 包 括「 對 公 義 的 訴 求 」(Quest for Justice)和「解放」(Liberation) 除了福音使命,教會也不可以對社會及人類其他需 要不聞不問。教會和信徒須要透過不同途徑回應社 會及人類各方面的需要,針對不同社群和社會情況 而發聲,完成上帝給我們的使命。
 
6. 信徒皆祭司:「神全體子民的事工」(Ministry by Whole People of God)
宣教不可單靠宣教士,每位信徒也可以透過經濟支 持及代禱等不同途徑參與。再者,每一個信徒在其 生命的場景中,也可有其「宣教工場」,在那兒實 踐上帝的使命。
7. 神學整合與反思:「神學」(Theology)
宣教的神學持續發展,而這發展又促使我們不斷反 思和整合救贖論、基督論、教會論、末世論、倫 理……等理念,甚至為它們帶來新的亮光。
 
整全宣教使命
今天,上帝給我們甚麼使命呢?筆者嘗試以當代人的語言和較熟悉的處境,藉下圖列出教會及信徒各方面的使命:
原則上每個人在社會、家庭及職場上也有其基本的崗 位,不論是否信徒,也應盡上相關本份。但信徒更要進 一步肩負起福音使命,透過親身參與或支持宣教,把福 音帶給世界。 某些人的生命中可能有較獨特的 Missio Dei,例如馬丁路德致力改革宗教,戴德生把福音帶給住在內陸的中國 人。上帝也會讓每位信徒於某段時間較重視某些使命, 例如於某些日子格外重視某位福音對象,就如父母在子 女年幼時幫助他們在主裡成長。此外,上帝也會讓信徒 群體在某特定時空,共同肩負某些使命,例如於全球生 態被破壞時關注環保問題。 今天,上帝給我們甚麼使命呢?去年開始,香港經歷極 嚴峻的挑戰,隨著事態發展,香港人更清楚看見我們只不過是強國政治角力的棋子,疫情的爆發、嚴重的天災 與全球經濟的危機,使我們發現自己是多麼渺小。 我們真的有能力在這個時代(Days)有效地踐行上帝 的使命嗎?
 
懱視.傲 Days
保羅生命中也有獨特的 Missio Dei——把福音帶給外邦 人。他是極偉大的宣教士,但卻自稱「比眾聖徒中最小 的還小」(弗三 8)。保羅確曾被輕懱、受鄙視,但這位「小人物」卻使眾人都明白甚麼是隱藏在創造萬物之 神裡的奧祕,促使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知道神 百般的智慧(弗三 9-10)。保羅改變了人類的歷史, 他能成功全因有「在基督裡」(弗三 11)這重要的基礎。 在歷史中,教會不斷在困境中增長:初期教會雖受到羅 馬政權迫害,但短短數百年後,全區的人也成為主的門徒;殘暴的維京人竟被他們所擄去的基督徒婦女感化; 二十世紀中期,中國教會面對嚴重的逼迫,但其後信徒 人數激增(實際數字有不同的版本:二、三千萬;七、八千萬;一億二千萬等 2 );2001 年「911 事件」後伊斯蘭與西方關係進一步惡化,但其後短短二十年間「穆 斯林歸主浪潮」[3]出現的次數,竟比七至二十世紀出現 的「歸主浪潮」總次數還多。[4] 保羅自知微小,但他在基督裡傲然邁步,造就了宣教的 大時代,影響延續至今。在紛亂的世局中,我們更要抓 緊上帝給自己的 Missio Dei,首先在基本的社會、家庭和職場崗位上盡上本份,並尋問上帝要我們在哪方面擺上更多,成為上帝的棋子,見證上帝在動盪世界中的奇妙作為。 願我們也成為傲視這世代的使命信徒。
註釋:
[1] David Bosch, Transforming Mission: Paradigm Shifts in Theology of Mission (USA: Orbis Books, 1991), 368-510.
[2] 馬太:〈恩典與挑戰──中國教會概貌〉,《傳書》107 期(2010 年 10 月), 頁 6。
[3] 「穆斯林歸主浪潮」是指基於某些原則界定的穆斯林大規模歸主的現象。
[4] David Garrison, A Wind In The House Of Islam: How God Is Drawing Muslims Around The World To Faith In Jesus Christ (USA: WIGTake Resources, 2016), 230.

原載於《中宣通訊》第191期,2020年9-10月,頁4-5。

​歡迎轉載,請列明出處!

​作者簡介

余志文-square.jpg

余志文博士

​實踐神學(宣教學、崇拜學)講師

R_靈命塑造.jpg
宣教培訓.jpg
神學思考.jpg
中國研究.jpg

© 中國宣道神學院 | 跟隨基督 胸懷神國 牧靈宣教

bottom of page